首页 >> 咸宁时评 >> 正文

实施三大工程 推进文化扶贫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6-11-20 21:11:00

  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而且文化扶贫往往能用最少的钱,收到最大的效果,是实施精准扶贫不可或缺的途径。

  通山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幕阜山片区扶贫攻坚县。近年来,我县将文化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加快 “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投入,更加注重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健康,更加注重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突出抓好文化惠民、文化启智、文产融合三大工程,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助力群众脱贫的新路子。我县成功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

  一、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夯实脱贫之基。坚持外强物质、内强精神双提升,一手抓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一手抓文明乡风培育,夯实群众脱贫之基。一是加大投入建阵地。近年来,我县先后建设闯王文化园、王明璠府第修复、县博物馆、县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今年,又启动了县文体中心项目。同时,大力实施 “一五一十”工程,打造农村文化阵地,在全市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县187个村,实现了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村村有,体育健身设施村村全。二是创新形式育能人。实施“十团百对千能人”扶持工程,组织专业老师深入农村开展义务辅导,“点对点”指导艺术创作,“一对一”进行文化辅导,每年开展文化能人培训20余批次、5000余人次。三是倡导文明树新风。大力推进文化惠民下乡镇,支持发展民间文化团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文明素质、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求富致富内生动力,破解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树立积极向上的时代新风尚。现在,农村群众每天跳舞、唱山歌的多了,打牌、上访的少了。

  二、大力实施文化启智工程,长脱贫之技。坚持扶贫先扶智,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让群众有一技之长,靠双手致富。一方面,打造致富信息“加油站”。狠抓“智慧乡村”建设,通过农村书屋、农村文化站等信息平台为农村群众提供产业发展、市场销售、就业创业等致富信息,打造农民知识技能“加油站”“充电桩”,让广大群众获取信息,实现快速致富。另一方面,打造就业创业“助推器”。紧扣贫困户需求,对症下药、因户精准施策开展订单培训、上门培训、电商培训、创业培训、特色种养殖技术培训,今年全县组织各类培训8300人次,带动1.45万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带动1761名贫困人口县内创业就业。

  三、大力实施文产融合工程,拓宽致富之路。推进文化与特色产业、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一方面,推进文化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特色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打造产业品牌、提升产品品味,增加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近年来,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先后开发了孔雀养殖、通山木雕、大自然石材等一批特色产品,深度打造了通山乌骨山羊、杨林野山猪、瑶山红茶、鄂南香榧等地域品牌,带动1.5万群众融入特色产业链实现增收。另一方面,推进文化与旅游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依托九宫山、隐水洞、富水湖、大幕山、王明璠府第等景区景点,将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新开发了赏樱花、探溶洞、观古民居、尝美食、采鲜果、记乡愁等一批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带动景区周边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增收致富。

  (作者 石玉华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

编辑:luoxunyang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宁市农村五保供养的对策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