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没有硝烟的节日
张敏
正月初七,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笔者参加市直某部门会议时,突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部门负责人的讲话被打断。
开完会后,参会人员纷纷议论:不是禁鞭了吗?哪来的鞭炮声?笔者身边的朋友邻居们也有同样的疑惑。
去年11月,我市颁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例,明确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市中心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各县市区城区也同步禁鞭。
春节前夕,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领导小组刊发致市民的一封信,再次提醒市民城区已经禁鞭,倡导市民革除“陋习”、文明生活。
虽然放鞭炮者确实比之前少了,但“噼里啪啦”声不绝、硝烟味未散。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观念作祟。不少人仍有“没有鞭炮之声、烟花之色,年味该多么冷清”、“不放鞭炮,就不热闹”观念,认为节日就该有噼啪声、硝烟味,反之就不叫过节。
二是违法成本较低。一位民警告诉记者,有些市民认为“放鞭炮即使被发现,也就罚款500元”,觉得无所谓,根本不在意,甚至有人放鞭炮之前就准备好了罚款。
三是执法难度较大。由于举报渠道较单一、执法力量较单薄、市民举报意识不强等原因,禁鞭执法难度较大。
其实,节日的喜庆与民俗意义,有着多途径的表达形式,并非只能通过燃放鞭炮烟花这一个行为来表达。将“年味”、“过节”与燃放烟花爆竹等同起来,曲解了节日内涵。民俗并不是禁鞭的拦路虎,文化品味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禁鞭,虽然让节日的某些元素少了些许,但它减轻了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并且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鞭炮燃放引发的火灾而带来的人身伤亡及经济损失,使居民的安全得到保障。
期盼没有硝烟的节日,期盼大家能真正从其他形式中体会节日民俗内涵,释放节日情绪。让你我共同努力,让香城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编辑:Thierry
上一篇:
下一篇:
春风春雨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