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在赤壁市柳山湖镇宝塔村,“雇工”熊全安驾驶插秧机,在水田里劳作,一上午功夫,11亩水田全部插好秧苗。对此,“雇主”张华斌很满意。
2010年,张华斌回乡承包120亩闲田,之后逐年增加,到目前流转了300亩田地。他说:“现在政策好,种田有得赚,还不像以前那么操心。”
育秧、耕地、插秧、田管、收割等农活,都有专业农民合作社提供服务,秋收时,由供销社联系收购商,上门收购。去年种田300亩,他赚得27万元。
张华斌的种田经历,是赤壁市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该市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与市场、农村与资本对接。
新型经营主体涌现
——“谁来种地”在破解
14日,记者来到曙光合作社种植基地,几千亩水田一望无际,插秧机正在田间插秧。合作社负责人余曙光站在田边,琢磨着插秧进度:“3000亩,10台插秧机,半个月可完成。”
余曙光是中伙铺镇人,之前一直在外做建筑生意。201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这一说法后,余曙光看到家乡大片的闲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决意回家种田。只是对一次流转那么多地,短时间能否办成有疑问。
对此,该市农业局干部张新洲说:“放心,流转的事,有一整套规范便捷的流程。”
当年10月,余曙光通过公平交易,一次性取得了2800亩田地的承包经营权,之后,他投入300万元,成立曙光合作社,扩大粮食生产。
农村土地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基础和保障。赤壁市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金由每年30万元增加到60万元,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和运行管理制度。
有了土地流转平台作基础,赤壁市多管齐下,派发政策红利,鼓励大户承包土地。
(记者 刘子川)
编辑:Administrator
咸宁新闻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方达星通讯员兰燕)三名男子戴蒙面头套、持砍刀在闹市追砍行凶。7月2日晚10时许,丁某的朋友夏...
7月中旬以来,赤壁频频拉响高温橙色预警。酷暑中,赤壁各界自发组织,为坚守一线的劳动者送去丝丝清凉。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黄柱、特约记者童金健、通讯员张彦鹏报道:“育秧、插秧一条龙,真是省心、省力、又省钱。”5月底...
咸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舒俊杰 特约记者 童金健)6月13日上午,赤壁市与摩拜单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广智能共享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