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新闻 > 崇阳新闻

濒危非遗的活态传承范本 提琴戏融入崇阳百姓人家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5-12-23 06:12:00

  14日,崇阳县白鹭广场附近的小巷内,一户人家喜得贵子,请来该县提琴戏剧团表演《四姓团圆》,熟悉的唱腔、诙谐的对白,令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哈哈大笑。

  崇阳四面环山、三省交界,产生了提琴戏这一扎根乡土的戏苑奇葩。在当地,普通人家有孩子满月、高考中榜、应征入伍、婚丧嫁娶等大事,大都会请戏班子来唱提琴戏。流动舞台车开到家门口,下午一出小戏,晚上接着一出大戏,老腔老调、原汁原味的提琴戏,崇阳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百听不厌。

  “老班主”甘伯炼的坚守

  提及崇阳提琴戏,绕不开“戏痴”甘伯炼。“崇阳摘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桂冠,提琴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他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当地宣传干事如是评价。

  14日, 记者来到甘伯炼家,这位87岁的老人兴奋地说:“我也唱汉剧,但在我眼里,京、汉、楚都没提琴戏好听!”他介绍称,提琴戏是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崇阳一带的地方小戏,因当地艺人制作的一种土琴站着能拉,坐着也能拉,不拉了提起就走而得名。

  甘伯炼,1928年生,13岁学戏,从此与提琴戏结下不解之缘,29岁调到县文工团任专业演员,文革期间被迫弃艺,改革开放后重登舞台,退休后,他长期担任当地提琴戏协会业务会长、名誉会长。1998年,经甘伯炼等人倡导,崇阳县成立了提琴戏发展基金会。甘伯炼乐善好施,先后为提琴戏等文化事业捐款10多万元。耄耋之年,他还发动晚辈资助修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提琴戏传习所。

  “腔是戏之神韵”,甘伯炼将提琴戏经典唱腔制成专辑光碟,用以传承教学。如今,活跃在各个提琴戏剧团的骨干演员,大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已故着名戏曲导演余笑予赠送他匾额,上书:“梨园宿将松不老,甘作春泥更护花”。在全国院线上映的电影《老班主》,就是以他为故事原型的。

  聊到尽兴处,甘伯炼亮开嗓子,以提琴戏的正调正板唱了出《秦雪梅观画》选段,“小商琳坐书房心中思想……”87岁的甘老中气十足,声音圆润洪亮,从高八度突然转到低八度的尾腔,更是独具韵味。

  30多个剧团常年演出

  提琴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全国很多地方戏面临濒危境地时,提琴戏在崇阳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透过一组数字可窥一斑:全县有提琴戏演出团体89个,全年演出场次达3000多场,观众上百人次。

  该县文化馆馆长闻斌介绍,除崇阳县提琴戏剧团为专业剧团外,其他演出团体均为民间团体,忙时务农,闲事演出,并从中诞生了30多个职业演出团体,一年演出场次都在百场以上,有些还与当地“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合作,常年定点演出,收入较为可观。

  为不断提升演员水平,县文化馆每年举办演员培训班、基本创作培训班、民间艺人座谈会等,还派出专职文化干事常年下乡对民间演出团体辅导。

  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崇阳县政府因势顺导,自1992年举办首届“提琴戏剧节”,如今已成功举办9届,每一届持续7天7夜,已有100多优秀剧目进行展演,一场演出观众可达两三千人。

  如今,崇阳提琴戏还走出了家门。以发生在崇阳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爱情题材戏《双合莲》,因其唱腔优美朴实,旋律明快流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而深受群众喜爱。该戏被拍成电视戏剧片,在央视戏曲频道两次播出。提琴戏乐器演奏《曲曲山路悠悠情》,在德国、新加坡等地展演。

  “眼下繁荣的背后,也应看到一些隐忧”,闻斌称,目前提琴戏的观众多为中老年人,演员大多在40岁以上,剧本创作能力欠缺,近十年来该县新编戏不足10部,上演的主要还是传统剧目,“要想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必须吸引年轻人,培养优秀年轻演员,提升剧本创作能力。”(湖北日报记者 费力 海冰 特约记者 蔡亚君 徐功频)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文明花开人社苑--崇阳县人社局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纪实
下一篇: 崇阳大集社区“十星创建”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