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乡是崇阳东南隅的生态屏障,是山多地少、林密田稀的欠发展乡镇。2016年,全乡贫困人口有3954人,扶贫脱贫形势严峻。
如何尽快让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港口乡党委书记张朝晖告诉记者,该乡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和国家扶贫政策两大机遇,立足“生态立乡、旅游活乡、产业兴乡”的发展思路,依托产业扶贫,确定“外借力、内扶持、自蓄力、成合力”的策略,为扶贫造血,为脱贫蓄力。
目前,全乡产业扶贫户132户,混合种养植(殖)、绿色水果种植、特色小镇旅游、精品药材种植等产业发展,夯实了港口乡扶贫攻坚的基石。
混合种养植(殖)
托起贫困农民的致富梦
“这是我们今年新建的养猪场,准备再多养几十只猪。”5月16日,正忙着搭建养猪场的崇阳县港口乡小东港村五组精准扶贫户徐光艳告诉记者。
今年44岁的徐光艳因小时候身体严重烧伤落下终生残疾,初中毕业后就自学手艺,靠当木工、油漆工养活自己并娶妻生子。结婚后,他有了两个孩子,最初,单靠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经济比较困难。
2011年徐光艳成立了长源种养合作社,开始尝试发展小规模的“养鸡、养猪、养鱼、种植苗木”的混合种植业。
去年,徐光艳想扩大养殖规模,但是手里没有多余的资金。港口乡扶贫办了解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贷款,新建了100平方米猪场,增养了20多头生猪。
现在,徐光艳的合作社有120头生猪、12个鱼池,60多只鸡,年产值达40万元。
如今,徐光艳又在扩建养猪场,准备进一步扩大混合种植业规模,并邀请其他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据了解,去年像徐光艳这样通过申请产业扶贫的困难户有132户。
目前,他们都在产业扶贫的帮助下,解决了没资金、贷款难的问题,并成功发展和扩大了产业规模,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绿色水果种植
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港口乡油榨村是个贫困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其土壤、气温适宜水果种植,但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产业发展缺少活力、动力,无法形成规模。
2016年在省民建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选择适合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红心火龙果,种植了近30亩红心火龙果,并成立了崇阳仁康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每到果实成熟时节,就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往往等不到进入市场就被抢摘而光。
“这里的红心火龙果要甜得多,买点火龙果还可顺便买点黑木耳、土鸡蛋回去。”慕名而来的游客李先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初期露地种植不到一年就有10万元的收益。如今,该村已建有20多个大棚,带动30户117名贫困人口直接参与合作社建设,增加贫困人口人均收入2000元。并提供了1500个用工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目前,不仅该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夯实和发展,还积极鼓励回乡年轻人以资金、技术、劳力入股合作社,争取将火龙果基地做大,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过上美好生活。
精品药材种植
致富能人助力脱贫攻坚
在崇阳县港口乡小沙坪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上,只见群山环绕,清水悠流,成片田地里黄精、白芨等药材长势喜人。
“这白芨已经长了一年了,今年价格不错就卖了,准能赚个好彩头。”该村致富能人金劲松胸有成竹地说。
金劲松是港口乡小沙坪村村民,也是该村致富能人。2015年,他了解到中药材的抗旱等耐性较强,适合在山区平地种植,于是在乡政府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小沙坪中药材合作社,投入40多万元,种植了30多亩黄精、白芨和重楼。2016年年底实现年利润15余万元。
金劲松致富不忘村民。他带动7户贫困户参加种植,并帮助指导10余户农户开始种植中药材。
田地里,一株株重楼娇绿动人。正在细心呵护着这些药草的庞良文,是小沙坪村精准扶贫贫困户,和老伴今年都已经60多岁了,女儿前几年过世,女婿远走他乡,剩下二老带着两个小孙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去年,在金劲松的带领下,庞良文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加了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
“七叶一枝花,一整株过称,一斤可以卖100元左右。”庞良文对种植中药材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此外,他和老伴又为中药种植合作社打零工,每天能挣200多元,分红和工钱加起来就实现了年收入过万元。
看着村民们的荷包渐渐充实起来,金劲松的劲头也更足了。他计划着:“今年,我们准备再邀请周围有土地的贫困户加入,把种植基地扩大到40多亩,争取让更多贫困村民尽快脱贫致富,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
特色小镇旅游
谱写扶贫二重奏
港口乡西庭岩有着万亩野樱花,每到樱花盛开或樱桃成熟季节,前来赏花、采摘的游人络驿不绝。
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结合,强化沈家墩集中安置点的旅游功能、中心辐射,依托西庭岩万亩野樱花,打造扶贫旅游一体的全新特色小镇——西庭樱花小镇,使之成为推动扶贫事业乃至全乡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目前,西庭樱花小镇已经完成房屋建设、道路硬化、小镇绿化等工作,可安置66户203人。接下来将着力建设客运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农产品展览中心、村卫生室和村委会,后续还会在周边几个村进行引农进镇50户。
“我是从大东港的半山腰搬下来的,感谢党,让我在小镇有新房子居住。明年樱花节,我要把农家乐搞起来。”易地搬迁户陈中义说。
据悉,该乡正积极联系港口籍成功商人回乡投资樱花小镇的旅游开发,着力打造“一岩、一洞、一园、一中心”四大核心旅游产品。并组织搬迁户进行服务、导游、厨师、栽种等技能培训,对意愿创办农家乐、旅游酒店、特色采摘等满足旅游发展的创业行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扶贫造血,帮助搬迁户在樱花小镇的旅游产业带动下,实现真正的就业和脱贫。(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汪淑琴 通讯员 张定淮 吴荣)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