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法援中心成立10多年来,仅有3名律师,尽管他们每天的工作应接不暇,但依旧认真倾听,不厌其烦,用微笑、真诚对待每一个当事人——
“老徐,不要心急,现在正在走执行程序了。”11月11日上午9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嘉鱼县法援中心主任陈松华放下手头的事情,回答求助的当事人。
陈松华说,法援律师就好比弱势群体的“保护伞”,每当看到弱势群体因法律援助而满脸幸福,他就倍感欣慰。
据悉,嘉鱼县法援中心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3名律师。在采访中,几位律师都很谦逊,提及自己的工作,挂在嘴边的就是“平常”二字。然而,在他人眼里,这些自称“平常”的法律工作者做的却都是些不平常的事。
四年前,年过七旬的熊爹爹在法援中心求助热线中声称,自己因风湿性关节炎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们均不履行赡养义务。原本想上告法院,由于承担不起高昂的律师费,无奈之下,熊爹爹尝试着拨通了县法援中心热线。
该中心接到电话后,当即指派律师负责此案,一方面联系老人所在村的村支书了解情况,一方面前往武汉与老人的儿女见面,并对其讲解我国在赡养老人方面的法律法规。经过两次上门协调,受到教育的儿女们最终悔恨不已,表示愿意承担赡养义务,并签订赡养协议,决定每年拿出3000元钱的生活费,托村里的堂兄帮助照顾,并常回家看看。如今,老人家有了儿女的孝道,病情好转了,心情也舒畅了。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每天该县法援中心办公室里总会聚集着各式各样的群体,有申请法律援助的(如家庭、债权、土地纠纷等)、有要求医患纠纷调解的,有法律问题咨询的……此外,拨打热线电话的求助案件每天也有6、7起。尽管工作应接不暇,但每一位律师,依旧认真倾听,不厌其烦,用微笑、真诚对待每一个当事人。
“我们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为弱势群体办案,一传十,十传百,很多群众一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都会首先想到我们。”陈松华说,然而这份工作的“为难”之处在于要时常面对群众的不理智情绪,特别是矛盾纠纷,当事人或家属都比较情绪化,有时甚至都是群体性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勇气是不可能胜任调解这份工作的。
近年来,嘉鱼县法援中心在工作中摸索出了“先调解后审批”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即由律师初步审核前来申请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众材料后,认为案情相对简单的,采取先进行调解,对于确实无法当场达成调解协议的才予以正式受理的做法,使很多纠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化解。
正是因为善于把握法律的底线与政策的界限,能够及时捕捉调解的切入点、因势利导,该中心的律师们总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一件又一件的矛盾纠纷。如今,中心每年受理案子已从刚成立时的10多起到现在的300多起,年年递增,而以调解方式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占全年案件比重也很高。
近年来,为了方便群众维权和开展法律援助,该县法援中心和各镇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将法律援助的范围、对象、申请和审查程序、法律责任、工作流程等上墙公开,放宽受案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简化法律援助手续,实现“能援则援”、“应援尽援”;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采取电话预约,法援中心工作人员上门等形式提供服务。
同时,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服务态度列入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完善奖励惩处机制,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
据了解,该县法援中心成立十年来,共受理援助案件1600余起,接待解答法律咨询16000余人次,切实为该县为弱势群体维权护航。(通讯员 皮道琦)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