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特约记者 刘建平 通讯员 葛七甫
盲人周四甫在编织竹箩筐
上山砍竹子
将楠竹劈成篾片
精心编织
盲人周四甫走村串户销售竹制品
一片片细蔑条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左穿右插,不一会,一只竹菜蓝初露雏形。
昨日,记者走进通城县塘湖镇阁壁村,走近盲人篾匠周四甫。他是一名一级残疾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向命运低头,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的双手做篾艺,演奏出新时代残疾人自强、自立、自信最强音,演绎了一位盲人的阳光人生……
他从小尝尽了艰辛
周四甫2岁半时因病双眼致残,做篾匠的爸爸一心想子承父业,10岁不到,爸爸就逼着他学做竹器,幼小的他爱玩,爸爸就把关进房子里,用废篾,苦学篾功。一个盲人学手艺,得付出常人百倍的艰辛,信奉严师出高徒的爸爸,对周四甫的作品稍不如意,便棍棒伺侯。
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三年,周四甫的手艺有了明显的进步。就在这时,爸爸一病不起,临终前,爸爸将四甫托咐给哥哥从师学艺。
哥哥的严厉比爸爸有过之无不及,他也更加勤心了,技艺也突飞猛进了。
“教一路,留一路,免得徒弟打师傅。”哥哥对他授艺有所保留,外出做艺时,也不带上他。
农村积肥,土箕是常用工具。在家闲时,他无时不刻不在琢磨土箕做法。大嫂实在看不下去了,拿来家里的土箕让他比划比划,他如获至宝,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掌握了基本原理。他的手艺也有了较大长进。
他发誓:用手艺让家里过上好日子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庭日常用的竹席、竹篮、蒸笼、米筛都是竹编的,需求量大,竹器制品制作成了他生活的“饭碗”,一家4口人生活重担压在他的肩上,因为哥哥过了房。
80年代,做一天篾匠工钱不到2块钱,周四甫身上只要有了5块零钱,他就到商店以零换整积攒起来。
1988年,他起早摸黑,好不容易攒齐了4000元钱,帮弟弟建成一栋四间大瓦房,全家喜迁新居。
接着张罗弟弟的婚事,他用尽了所有的积蓄。
想着自己30多岁还孑然一身,只有一个想法,努力赚钱,娶妻生子,有个属于自己的家。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1997年,周四甫在麦市镇七里村做手艺时,碰上了盲人姑娘易一莹,两个年轻人相互倾心,不久结婚,喜得千金,其乐融融。
可好境不长,妻子忍受不了贫穷,选择了离开,剩下一对父女相依为命。
他清楚的记得,那是2005年的一个寒冬,临近年关,家里年货还指望平常做的一些竹制品,天空正飞舞着雪花,周四甫嘱咐女儿不要乱跑,出门了。
雪,越下越大,此时的他,只有一个想法,将这些菜篮子、箩筐卖个好价钱,给女儿添置两件花衣裳,高高兴兴过大年。
路,越走越远,积雪铺满了山村沟沟壑壑,他找不到回家的感觉,一不小心,跌下几米深的陡坡,等他爬起来,任凭怎样呼喊,周围寂寥无声。而几公里外的家里,女儿将钥匙掉在房里,进不了门哭得天昏地暗。
晚上8点,周四甫忍着痛摸回家,发现女儿冻得瑟瑟发抖,在墙角睡着了,他一把抱起女儿,父女抱头痛哭,从哪时起,他发誓:一定不让女儿委屈,用手艺让她过上幸福生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
只有让自己甩掉贫困,才能给女儿幸福。周四甫明白:幸福不是等来的,只有努力,挽起袖子加油干。
“竹器品制作主要经历选竹、砍竹、破竹、劈片、剖篾、撕篾、刮篾、定型、固边、编篾、锁口等10多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环环相扣。”周四甫熟记于心。
他十分注重篾具的质量,所用的材料都要经过精挑细选,从竹子的挑选,到每一块竹篾的长短厚薄,他都要仔细揣摩,精心制作。
破竹劈片后,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篾和黄篾,青、黄分明。
最能显示篾匠手艺的环节,就是撕篾。只见他手来手往,刀起刀落,把篾片剔成薄薄的的上十层篾条,每一片都比纸片还薄。
多年的篾匠生涯,周四甫的手指对篾条感悟灵敏,经过他手拉出来的篾,厚薄匀称,细腻柔软。
凭着过硬的竹编技术,东家请、西家接,他从不失信,随请随到,平时帮村民做一些应急篾具,不收一分钱,邻居给他买烟,留他在家里吃饭,他也会婉转谢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多帮助他人。
他所卖的篾具的价格并不高,他深知钱来之不易,别人的钱来得也不容易,所以他的篾具物美价廉。
一些好心人,给他提亲,周四甫生怕委屈了女儿,就是不答应。直到2013年,他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陈艳华,也是苦命人。陈艳华丈夫早逝,一个人拉扯3个孩子长大,同病相怜。陈艳华深知他一个人既当爸又当妈的不易,表示尽最大的努力当好这个后妈。
现在已是武昌工学院大三学生的周金艳也深知家里不易,放假在家,里里外外帮忙扫得干干净净,还利用学到的知识,在网上晒晒父亲的作品,搞网上销售。
最大心愿: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贫困户致富
当地党委政府没有忘记他。他早年享受残疾人“两补”政策,父女俩纳入低保。
2013年,当地政府把他家列入精准扶贫对象的贫困户。人穷志不穷,更加激励他艰苦创业,鼓励他走脱贫致富之路。往年只能当柴烧的楠竹成了他的宝贝,编箩筐、织菜篮子,加上其他种养收入,逐步摆脱贫困,今年全家可望脱贫致富。
他还将篾工技术传授给周边村3户贫困户,一起带动他们编织竹制品脱贫。
贫困户金祖望在他的带动下,利用屋后丰富的竹资源,编织箩筐、簸箕等各种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生活变了样。
“女儿上了大学,有成就感,再辛苦也值得。”周四甫摸着手上的伤痕,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充实,很幸福。
“竹器的没落,主要原因是产品单一和销售渠道跟不上时代。”周四甫憧憬着未来,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培养新一代的竹编能手,利用村里丰富的竹资源,成立合作社,将原来主要编织簸箕、撮箕等生产生活用品,融入时尚元素,突出编织产品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收藏价值为一体,实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更多贫困户致富。
尽管周四甫的眼晴看不到,但他的心里充满阳光,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编辑:hefan
上一篇:
通城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化“放管服”改革
下一篇:
通城县推动生活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