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刘会文 通讯员蔡崇录 周普)近日,记者在通山县委统战部看到几张非常特殊的照片:一封76年前从通山寄出的抗战家书的完整资料图片。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前不久一位四川老太电话寻找在通山参加抗日战争、失联76年的爷爷的感人故事。
7月28日下午,通山县委统战部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一阵紧似一阵,办公室干部收到了一个来自四川省巴中市的电话和传真,那边一位名叫董文俊的女士称其爷爷董贤锐(以后在部队改名董子骏)于1937年随国民党部队出川抗日,1939年从部队驻地通山县第九区西岸陈寄回一封家信,以后就一直杳无音讯了,她传真过来家信原件(如图),并请求统战部帮助查找其爷爷下落。
这封家信原件的正面右上角写的是“四川南江县正和街 探 交”,中间竖写的是“董贤才先生 啟”,左下角落款是“湖北省通山縣第九區西岸 陈駿 寄”。信封正面印有两个邮戳,一个盖的是长沙邮戳,一个盖的是东川南江邮戳。左上角还标明是挂号信,第139號。信封的背面写有“切勿遗失 于民国二十八年七日二十二日 申意”字样,且盖有“湖北通山”和“通山宝石”的邮戳和日期。这封信正文共3页,落款是“回信交 湖北通山縣老第九區西岸陈 陸军第三師步兵第九旅第十八团第一营第二连 探交 董子駿 查收”字样。
据董文俊女士介绍,其爷爷1937年辞别家乡时,其父亲董良忠年仅3岁,正是咿呀学语年龄,身边还有个1岁多的弟弟。现在董良忠还依稀记得父亲一身戎装、雄姿英发的模样。董贤锐入伍后被编入国民党中央第八军第三师第九旅十八团第一营第二连任上士文书。民国28年8月上旬(1939年),家里意外地收到了一封董子骏寄来的家信,这封家信是董子骏寄给胞兄董贤才,并通过他转交给她奶奶的。家信内容既有对家中亲人的思念问候,也叙述了董子骏所在部队的一些情况,虽然这封书信在箱底尘封了76年,但字迹仍依稀可辨、字体刚劲娟秀,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董文俊女士说,奶奶自从收到这封书信后就再也没有爷爷的任何音讯了。奶奶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幼儿在家乡艰难度日,以后由于生活窘迫,只好带着小儿子改嫁,年长的儿子董良忠则由董子骏的胞兄董贤才收养。
如今,董子骏的长子董良忠已是81岁的白发老翁,他目前是四川省南江县邮政局的一名退休职工。董子骏的次子由于当年随其母亲改嫁到罗姓人家,现名叫罗思贵,也有79岁了。董文俊女士说,她父亲和二爸的最大心愿是在有生之年能够找到其爷爷的下落,当年她爷爷满怀一腔热血,出川抗日杀敌报国,不知牺牲在何时何地?其尸骨不知埋葬在何处青山?这封抗战家书是她找爷爷的唯一线索。
接到董文俊女士的求助电话后,通山县委统战部非常重视,目前,该部已安排专人到闯王镇(原名宝石)刘家岭村西岸陈等地帮助查找抗日老兵董子骏的下落。
由于年代久远,当年健在的老人几乎没有,通山县委统战部呼吁社会热心人士协助查找。通山统战部认为,这封家书不但有文物价值,且极有研究通山当年抗战历史的史料价值。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咸宁新闻网(或搜索公众号:xnnews)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县政法委推进“三千”活动及精准扶贫工作
下一篇:
通山县大畈镇党委一班人奏响民生党建和谐乐章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程慧、通讯员钱成成报道:10日,通山县大畈镇杉木园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回归创业人士阚绍斌...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程慧、通讯员吉细满、周敏报道:“如今这街道变得干净多了,不仅每天有人定时清扫,还沿路设置了...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阮绪华、阮海琼报道:20日,通山县九宫山风景区启动新一轮环境整治行动,向各类影响景区环境的“顽症”...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陈卫民、通讯员徐世聪、徐丽、何文报道:“儿子习惯了扶贫的缺席,妻子也习惯了丈夫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