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夏夜,天空繁星闪烁,地面萤火流动,如青色而明亮的梦。如今,那如梦如诗般的景象,在通山县厦铺镇桥口村的大耒山即将重现——这里,正在建设中国生态萤火之乡。18日,记者前往采访。
来到桥口村,村委会办公楼旁,正在动土。村支书陈崇斌介绍,这里正在建设门楼、改造道路,将成为萤火虫景观循环路的起点。办公楼墙壁上,湖北省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湖北咸宁星落山农业生态发展公司的两块牌子引人注目。
2013年,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第一人”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付新华,到通山大耒山考察,发现这个小盆地,居住人口少,仍然保持着施农家肥、少打农药的习惯,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认为这里十分适合萤火虫生长;进一步考察发现,当地有17种萤火虫,水生和陆生都有,其中3种属珍稀品种,分别为武汉萤、黄缘萤和条背萤,均为水生品种;资源丰富,总量达20万只。次年,他与通山县合作,建立起方圆22平方公里的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
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研究萤火虫,保护萤火虫,也养殖萤火虫,在村里建起了养殖基地,3个室内的,2个室外的,约18亩。
“以前我们都以为萤火虫吃南瓜叶、丝瓜叶,现在知道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村副主任徐唐琪帮忙张罗几年,成了“半个萤火虫专家”:“其实萤火虫的幼虫是吃螺丝肉的,成虫后不再吃东西,只喝露水或花蜜,7天到10天生命就结束了。”
在一露天养殖基地,只见湿地开了沟,引来山泉活水。沟里放着一排塑料盆,盆内,萤火虫幼虫如一粒粒黑米大小,与螺丝一起放着,上覆遮阳网,下罩细丝网,流水从中通过。
“这是三龄虫。萤火虫从产卵到成虫,在野外需要一年时间。在温室内,可省去冬眠环节,一年可以培育两代。”据介绍,今年这里又培养放飞了10万只萤火虫,资源总量超过60万只。
一种萤火虫发光7天至10天,17种萤火虫错开发光时间,可持续观赏近半年。这里不仅可以圆保护的梦,更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萤火虫,2015年,付新华与武汉一家旅游公司合作,给来通山的游客免费赠送萤火虫夜景。当年,前来观赏萤火虫的游客达4万人次。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广东、上海、北京、贵州等地的客人专程来观看;一些年轻人,在萤火飞流的浪漫星空下,许下爱的诺言,牵手人生。
大耒山交通不便,一条乡村路,难以会车。有的人慕名自驾前来,曾有汽车轮胎掉到沟坎之事。这引起厦铺镇党委的重视。经过沟通,公司暂停旅游项目的外宣推广,转而引进投资商,成立东林生态农业公司,制定规划,流转山水林田,夯实基础设施,着手打造萤火小镇。投资商介入,用商业眼光打量这片土地,发现以往的封闭落后,在萤火虫的照耀下,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原来,这里人烟稀少,农民种地基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多用农家肥。这是萤火虫得以生存的根本。而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大米,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每公斤卖到40元。
公司、科研单位与当地村民联手保护萤火虫,免费提供游客观赏;保护萤火虫的同时,生产出了无污染的生态大米;高附加值的大米,又为保护萤火虫提供资金来源。一条循环的产业链就此诞生,一个萤火小镇的梦想更加清晰。目前东林生态农业公司计划投入500余万元,已流转土地1200余亩。
“预计明年,野外萤火虫资源量可达到100万只。明年五六月份再来,那时萤火虫会更多。”临别时,老乡们一再相邀。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陈卫民 通讯员 王能朗)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妇联优化组织设置创新工作载体 改革注重实效
下一篇:
通山农商行打造精品网点增强服务提高竞争实力
咸宁新闻网讯(咸宁日报记者 李思源 通讯员 赵赳) 12月26日,通城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在历经2个多月的全新装修后正式开业,科室...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世聪、成恬报道:“原来纳税失信人的危害这么大,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欠税漏税了!”近日,通山县某房地...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雷素慧报道:11月14日晚间,以“环境治理怠在哪?”为主题的第七期咸宁电视问政在通山县职教中心报告厅...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 全建兰、舒林芬报道:近日,在县国税局、县地税局的共同努力下,通山县初步实现了国地税业务通办,由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