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咸安城区出发,沿G351国道向东行40公里,就是双溪桥镇高铺村,再往前走三公里,是黄石市阳新县地界。
这里是大广高速和蕲嘉高速间的重要连接节点,往来货运司机为省钱省时,多选择穿村而过。
“高铺村就像一座压在路中间的‘山’。”村支书黄超平回忆,每当货车经过狭窄的高铺街,总让人“心惊肉跳”。
在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他萌生一个想法:移“山”。
记者由此了解到一段“移山故事”。
啃下“硬骨头”
高铺现状源自历史遗留的“破窗”。
高铺街长仅200米,商户却多达27家,颇有“小集镇”的端倪,过去为了方便经营,大家搭起各式棚房,挤占道路空间。
“不管是安全环境还是人居环境,我们都落后了。”黄超平指着阳新县杨林村方向说,“过往旅客,大多愿意在那边休憩、补给,只因为那一头环境更好、名气更大。”
可当黄超平将拆违的想法告知大家时,却遭到村民反对。
最集中的意见是:“影响我做生意咋办?”
移基础设施薄弱之“山”容易,但移村民心中固有观念之“山”不易。
咸安区委书记顾兴旺决定,将高铺村作为他“共同缔造”的包保试点,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啃下这一块“硬骨头”。
让出“自留地”
群众不理解的症结,看似出现在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中间。但在双溪桥镇党委书记刘志广看来,这种利益冲突是可调和的。
该镇首先组织党员学习“共同缔造”理念,外派代表参观考察长见识。其次制作设计效果图,以微信群、抖音号等方式广为传播。最后通过屋场夜话,征求大家的修改意见,唤起村民“决策共谋”的参与热情。
在此期间,镇、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白天访商户、夜晚访农户,成为工作常态。
“还得找准利益‘结合点’,让群众自己权衡。”该镇副镇长胡颖,道出了他走村入户中的心得体会。
16组组长高雄绍第一时间转变思想,带头拆掉了自家违建。有人开了头,引发更多人效仿。
退休老党员高镇海,将自家打下地脚梁的地基让出来,用作公共停车场。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拆掉有碍观瞻的旧屋,照着规划图新建。
包括“城乡土菜馆”老板蔡玉堂在内的沿街商户众口一心地表示:“环境好了,人气就旺了;人气旺了,财气就来了。”
移走“心头山”
8月初,高铺村村湾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启动。
符合大家生产生活习惯的路沿石、新划定的休闲区、游走街头的“工程监理员”,处处都是共谋共建的结晶。更有那些投身家园建设一线的村民,将锤子榔头舞得叮当响。
火热场景感染了隔壁二街的群众,大家不等不靠,每户出资1000元,在拆掉违建的同时,修缮道路、整饬环境,与高铺街实现循环联通。
区政府也拿出100余万元,为该村建设客运联合体和农产品交易中心,预计10月底可交付使用。
9月28日,记者在高埔村看到了由内而外的转变——
通村路拓宽近10米,不复狭窄逼仄。放眼四处,屋舍俨然,立面彩绘赏心悦目。曾经如“山”般压在国道上的高铺街,有了宛如城市街道般的靓丽与整洁。
村支书黄超平正在商铺前传递“建设共管”理念:“既然拆得这么漂亮了,大家再把门前三包落实一下嘛。”
如今高铺村正在着手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和乡贤理事会,为后续常态长效治理提供机制保障,一众有威望、有公心的乡贤能人踊跃报名,只为多出一份力。
截至记者发稿,“理事会”成员的竞选正在“白热化”进行当中。
村民心上的那座“山”,随着共同缔造理念的深入人心,也被慢慢移走……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敏 吴文谨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婷婷)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安区烟草专卖局开展重阳节踏青活动
下一篇:
咸安区烟草专卖局查获一起涉烟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