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卫生事业的最前线,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用爱与专业,替那些在“记忆裂缝里”的人延续生活的希望,为平安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近日,记者随同赤壁市委政法委工作人员,来到赤壁市赤马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官塘驿镇卫生院,倾听“精防卫士”陈玲和余燕的故事,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和力量。
陈玲:六本笔记 满载关爱
43岁的陈玲是赤马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者。2022年,初次接触这份工作时,她内心充满了不安与迷茫。她坦言,曾经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刻板印象让她感到恐惧。
而繁重琐碎的工作也让她身体疲惫,内心焦虑。“白天走街串巷入户面访,患者家属抱怨抵触抗拒;晚上挑灯整理个案信息,加班到深更半夜。”陈玲表示,曾想过换岗,但面对患者和家属求助的眼神,最终还是坚持下来。
因为这份工作让她看到了太多精神障碍家庭的无奈与痛苦。精防工作者不仅是患者的守护者,更是社会温暖的传递者。
在陈玲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六本笔记本,里面记载着每一位患者的详细信息,包括家庭情况、发病时间、药品服用时间等等。密密麻麻的六本笔记,满载着陈玲从事精防工作3年多来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
有位20多岁的男性患者,父母双亡,姐姐远嫁。好在父母留下一套房,让他有个遮风避雨之处。陈玲第一次来到患者家,也是碰了壁,可她没有放弃,而是多次主动在门口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每次都带些食品。久而久之,患者也就放下戒备心,敞开门接受面访。
“以前,他看到我就躲,我给他吃的,他也不敢要。现在,我已经是他最信任的朋友了。”陈玲一脸骄傲地说。
事实上,陈玲和每一位患者或患者家属都是朋友。有一名30岁的女患者,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见到人就全身发抖,唯独愿意亲近陈玲。不久前,她因发病住院,出院第一天就到陈玲办公室。
患者妈妈感激不尽,拿着自己做的包子馒头送给陈玲。陈玲笑容满面地接收。作为回赠,等到入户或传统节日时,陈玲会买些水果、牛奶等送去。陈玲说,每位精神障碍患者和患者家属都比较自卑,他们的自卑来源于社会、周围人的歧视,因此面对患者的好意,她从来不拒绝,事后再以其他方式还回去。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陈玲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精神世界的荒原上,爱是最顽强的种子,而希望,永远生长在理解与尊严的土壤之中。”精防工作艰辛无比,但患者重新绽放的笑容让陈玲步履坚定。
余燕:一人一档 温暖守护
39岁的余燕是土生土长的官塘驿人。2004年从咸宁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官塘驿镇卫生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12年至今在公共卫生科工作。两年前,任官塘卫生院精防医生,从事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刚接手精防工作时,余燕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全镇三百多名患者的档案、各卫生室交来的随访记录,以及专业的评估表,让我手足无措,正巧春季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专项行动又来了。”双重压力之下,余燕动了请辞的念头。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余燕最终决定勇敢面对。
余燕首先理清头绪,迫在眉睫的事有两件:开展春季专项防治行动和完善患者健康档案。她和同事在院长的带领下,联合官塘驿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工作人员及各村干部、村医,一起入户走访24个村(社区),一边开展春防行动,一边挨家挨户走访排查。晚上再加班将信息录入电脑。
三个多月,余燕每天白天走访,晚上录信息,终于完善了所有患者的健康档案,实现“一人一档”动态管理。
入户走访过程中,余燕发现,患者和患者家属抵触情绪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患者本身胆小,家属很“内敛”;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人员穿着工作服,交流方式“单刀直入”,工作方法也较“粗放”。
此后,余燕脱下穿了多年的白大褂,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建立信任感。在随访过程中,她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服药情况,还耐心倾听家属的诉说,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专业指导。现在,全镇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都愿意接听余燕的电话,把余燕当成了知心人。
和许多精防医生一样,余燕还有一个“特殊爱好”—— 喜欢记住每名患者的一切情况。她能准确地说出每名患者的家庭住址、服药状态等基本信息,她的手机备忘录里也记满了患者的情况,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并在每次面访后更新相关记录。
“精防医生的职责不仅是管理疾病,更是守护希望。乡镇精防医生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随访、倾听与坚守。”每当看到患者病情好转、家庭重现笑容,余燕更加坚信: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不仅需要医疗技术的精进,更需要用真心换真情。
(记者 马丽 通讯员 舒永前 何芳)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嘉鱼司法局开展民法典普法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