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开罗8月26日电 记者手记|加沙——篝火和废墟间的二十年
新华社记者王昊
二十年前,记者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那是2005年夏天,时任以色列总理沙龙正推行加沙单边撤离计划。
烈日下,以军士兵把一些哭喊着不愿离开的犹太人带离他们的居所,也有一些犹太人平静地收拾行李,在登上撤离的大巴士前,再回首看一眼自己的家。随着推土机的轰鸣,那些犹太人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所被夷为平地。
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至2005年犹太人撤离前,以色列政府已在加沙地带修建21个定居点。有“定居者之父”之称的沙龙强行推行加沙单边撤离计划,是意图隔离巴以地区,为以色列带来安宁。
深夜里,巴勒斯坦人涌进空荡荡的犹太人定居点,燃起篝火庆祝。人们彻夜无眠,摩托车和汽车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呼声,响彻夜空。
记者的镜头聚焦一张张兴奋的面庞。“巴勒斯坦国更近了,不是吗?!”有个年轻人冲到记者跟前,挥舞着巴勒斯坦国旗,高兴地大叫。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正出现在中东,“圣地的和平已经伸手可及”。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这“圣地的和平”终究没有到来。
尼罗河畔湿热的空气从窗外拂来,记者看着电视直播中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空袭仍在继续,眼前的加沙,已是一片废墟……本轮持续近两年的巴以冲突已经夺去了6万多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加沙地带超过50万人陷入饥荒。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威胁占领加沙城,击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备战的同时,内塔尼亚胡表示他正肩负着“历史和精神使命”,并再次提出所谓“大以色列”愿景。此言一出,招致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和反对。
据以色列主流媒体报道,“大以色列”概念版本众多,范围主要涉及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及其当时占领的领土。
与沙龙选择撤离不同,内塔尼亚胡选择武力占领。二十年的强烈反差,让记者内心沉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谁胜了?
在埃及首都开罗,记者见到了从加沙地带逃难出来的伊马德。伊马德是新华社驻加沙分社雇员,拥抱贴面礼时,记者惊讶地发现50多岁的他竟然有些佝偻。当年,他身板挺拔,快人快语,像大哥一样处处关照记者在加沙的工作和起居。如今,他带着父母、妻子和三个孩子,逃离战火。
伊马德把父母呼唤出来见面。他的父亲已是古稀之年,看上去身体虚弱,话语寥寥。曾经在老人位于加沙海边的房子里,记者受邀去吃美味的土法烧鸡。当时老人很健谈,现在的他坐在一侧,手里攥着一串旧念珠,目光有些呆滞,仿佛心思还停留在加沙……
伊马德对记者说,他的兄弟仍滞留在加沙地带,那里没有水,没有电,缺医少药,每天还在轰炸。
20岁的大儿子轻声问父亲:“我还能继续上大学念书吗?”最小的儿子问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
他苦涩地笑笑不回答。记者知道,这些问题像大山一样压在他心头。
二十年间,记者见证以色列的撤离和占领,也记录巴勒斯坦家庭的希望和困境。二十年间,冲突与对立始终存在于这片土地,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从未改变。
希望枪炮声早日停止,不要再让下一代继续背负伤痛。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关联巴以局势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从一批美以企业撤资
下一篇:
全球瞭望|巴勒斯坦记者:加沙地带货币接近消亡,人们被迫以物易物
以军地面部队近日还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及“莫拉格走廊”区域发现并拆除数处哈马斯武装的基础设施,并打死多名哈马斯成员。
文章说,随着特朗普在伊核问题、叙利亚局势等关键议题上试图主导推进新一轮中东布局,美国盟友以色列在其中的角色已逐步从参...
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下令加强以色列驻外使团的安保工作。
胡塞武装本月19日警告,将对以色列北部海法港实施“海上封锁”,以回应以军在加沙地带持续扩大军事行动。
德国总理默茨26日在柏林出席西德意志广播电台欧洲论坛活动时说,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给平民造成的伤害日益增加,他“已...
热点问答|欧洲为何加大对以色列施压新华社记者陈斌杰张兆卿针对以色列扩大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欧盟和10多个欧洲国家连日来...
以色列急救组织“红色大卫盾”表示,暂时没有接到关于此次导弹袭击的人员伤亡报告。
,当地时间凌晨3时20分许,首都德黑兰市区传出巨大爆炸声。他警告伊朗不要打击美国利益或人员。
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15日发表声明说, ,伊朗对以色列的空袭已造成13人死亡、390人受伤。14日凌晨至深夜,双方继续相互空袭。
人士的话披露,面对伊朗多轮打击,以色列的防空导弹正迅速消耗,如果美国无法继续提供支援,以色列防空系统可能仅还能支撑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