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随着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生效,80多名被以色列囚禁的巴勒斯坦人从贝图尼亚镇的奥弗监狱获释。
记者一早便守在奥弗监狱旁的一处高地,俯瞰现场。媒体扎堆,当地民众也聚集于此,关注这场引人瞩目的释放活动。
10月13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一名巴勒斯坦女孩等待获释的父亲抵达拉姆安拉文化馆(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伟宏摄
身边,一群喧闹的少年格外引人注意。他们是附近学校的中学生,因此次释放活动,学校放假两天。记者询问他们的亲人是否在释放之列,他们摇头,但坚定地说:“没有,但他们(获释人员)是我们的同胞,是巴勒斯坦人。”
孩子们为巴勒斯坦获释人员而高兴,却对和平不抱希望。“犹太人视我们为威胁,他们不会轻易放过我们的。”
话音未落,一架以军无人机掠过,雪花般的传单飘落,上面写着:“我们随时随地监视着你们。如果你们表示支持或加入任何恐怖组织,将受到拘禁和严厉的惩罚。特此警告!”
10月13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国际红十字会的大巴载着巴勒斯坦获释人员抵达拉姆安拉文化馆(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伟宏摄
监狱外,以军车辆逡巡。这群激愤的少年用绳索和破布制成的投石器或徒手扔出石子,用尽全身力气,将愤恨掷向以军车辆。
作为回应,以军数次向人群开火。一人被子弹溅起的石子击中,一名少年膝盖中弹,鲜血直流。同伴像抬起英雄般将他托起,救援人员迅速用担架将他送医。“这种事太常见了,你最好穿上防弹背心和头盔。”一名救援人员对记者说,他们在现场随时准备着救助伤员。
上午11时40分许,以军押送车辆驶出监狱。近12时30分,国际红十字会的大巴载着获释人员抵达拉姆安拉文化馆。
这是10月13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附近拍摄的奥弗监狱外围(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伟宏摄
铁门后的文化馆内,是翘首以盼的家人。他们踮着脚,攀着铁门,目光焦急。记者正在寻找拍摄位置时,衣角被轻轻拉动。“你可以让一下吗?”身后,9岁的宰娜卜焦急地说。她在等待关押两年多的父亲,“我很想爸爸,但有点记不清他的模样了”。
宰娜卜和姑姑已等候3个小时。谈及未来,姑姑低声说:“希望和平这次是真的,我们不想再担惊受怕了。”
当第一个身影走下大巴时,欢呼、掌声与呐喊瞬间引爆现场。门内的亲人热泪盈眶,奋力向前,几乎要冲破铁门。
宰娜卜的父亲紧紧抱住她和姐姐。当记者试图向他提问时,他眼眶通红地转身:“现在不想说太多,我只想拥抱家人。”
当第一车获释人员陆续走进文化馆大门,记者在转身的刹那,注意到一个正在啜泣的小男孩。俯身问他为什么哭,他没有回答,只是用含泪的眼睛望着人群,反复地问:“我爸爸呢?我爸爸呢?”
突然,他激动地向铁门外冲去,瘦小的身影在拥挤的人潮中跌跌撞撞,几乎被淹没。终于,他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当父亲将他高高举起,他欢欣的脸上热泪流淌。
穆罕默德·德拉戈马从未被法院定罪,却在以色列监狱里耗去了整整9年光阴。他抱着3个孩子,神情平静得令人心碎。“监狱里和转运时受的苦,你们无法想象。”他抬起手腕,长时间戴手铐留下的红印,清晰可见。
馆外,一辆轿车里,几位女性脸上泪痕未干。她们的家人未被释放,据说已被送至埃及,或会遣返巴勒斯坦,或将流放他国。
亲人们终于归来,可他们的国,又在何方?(记者:赵伟宏;视频:张淼)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俄咨询公司:免签政策激发俄游客赴华热情
下一篇:
中欧北极快航航线首艘货船抵达英国
以色列国防军7日凌晨说,侦测到自也门方向发射的两枚导弹,目标是以色列领土。以色列多地响起防空警报。
声明还说,以军将继续在加沙地带打击“恐怖组织”。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0日说,以军目前控制加沙地带70%至75%地区,最新行动旨在“铲除”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
加沙地带消息人士25日说,以军当天先是轰炸纳赛尔医院,接着袭击前来救援的医务人员,共造成包括5名记者在内至少20人死亡。
此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社交媒体上说,尚未达成任何关于停火或停止军事行动的“协议”,关于停止军事行动的最终决定将在稍...
巴勒斯坦加沙城希法医院负责人穆罕默德·阿布·萨尔米亚10日告诉新华社记者,以色列军队当天袭击希法医院附近一处帐篷,导致包...
以军8月底宣布,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的“战术性军事活动暂停”不再适用于加沙城,理由是那里已成为战区。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7日在内阁会议上称,随着以军扩大行动,已有约10万名巴勒斯坦平民离开加沙城。加沙地带大约200万人口中,...
以国防军发言人埃菲·戴弗林4日称,以军已控制加沙城40%的区域,后续将扩大并强化军事行动。
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18日电以色列政府18日宣布,在加沙地带启动代号“基甸战车”的地面行动,同时将“立即允许”人道主义物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