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新华社记者冯源、杨一苗、屈彦
作为中国考古界极具学术价值的两项年度评选活动,“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 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近期相继揭晓。
其中,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均同步入选了“六大”和“十大”。四处遗址分处东西,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早期到战国末年,各有特色,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文化密码?
实证文明宏大气象
从江南丘陵到黄土高坡,从关中平原到淮河之滨,四处遗址实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宏大气象。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南的一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仲召兵研究馆员说,下汤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是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为1万年文化史提供的重要实证。
寺洼遗址则为探讨黄河上游早期文明化进程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它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发现了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副研究员说,寺洼遗址发现的三重长方形“围壕(沟)”是一项精心规划的大型工程,体现了马家窑社会已经具备相当高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能力。
寺洼遗址内出土的半山类型陶器。新华社发(寺洼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
从2020年开始的新一轮周原考古首次发现了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表示,新发现的先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地,这里就是周人在灭商之前的定居地。
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它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展现理念守正创新
理念源自实践积累,而理念变化也会推动实践创新,纵观四处遗址的考古工作,也体现出理念的不断拓展、守正创新。
下汤遗址总体上呈现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环壕的三重聚落结构。仲召兵介绍说,考古理念力求聚落考古与系统化多学科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将为复原和重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学术支撑和方法论范例。”仲召兵说。
“‘大遗址’更像一个城市,牵扯方方面面的内容。现在就是通过适当的考古工作,尽可能全面地去认识这个遗址,探讨其深层次的内涵。”郭志委说,考古队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系统性发掘和研究为特色的“大遗址考古”理念,更多关注遗址所处的大环境、大格局,先把遗址的框架性内容认识清楚。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从寻找周人早期都邑,到抢救性发掘青铜器窖藏,再到发掘大型遗址逐渐厘清周原布局,建立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种建荣回顾说,周原考古已有8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考古事业理论不断完善拓展的历程。
在当下的考古理念中,保护与挖掘同等重要。武王墩一号墓从发掘之始便制定多学科协同的发掘与保护预案:掘土阶段,采用类似“CT”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土下情况,确保挖掘的安全;椁室内的自动喷淋系统持续工作,为椁室内保湿和抑菌防霉;不少脆弱文物出土后,被第一时间送至低氧灭菌室内;文物出土后,考古队员会用薄荷醇给它们“穿上”一副临时“盔甲”……
持续讲好文物故事
既有问题得到解决,新生问题又会浮现,这是考古工作的常态。
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课题中,下汤遗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仲召兵说,下汤遗址还计划进行持续的系统发掘和研究,把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研究得更为清楚。
“下一步需要把围壕(沟)内侧的聚落内容搞清楚,厘清其具体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在围壕(沟)外围寻找其他重要线索,比如同时期大型建筑或设施、马家窑类型墓地等。”郭志委介绍说。
图为下汤遗址发掘现场。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周原考古同样需要进一步厘清各区域的功能。种建荣说,要进一步研究最新发现的“三重城”的走向,以及城门结构、城内建筑分布及各区域功能。同时,要结合西周考古的整体资料进行阐释研究,将邀请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周原遗址相关课题。
遗址和文物是历史的“无声的见证者”,让它们“开口说话”,讲好文物故事,是考古的重要目标。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收尾,与公众见面是武王墩一号墓遗址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根据规划,它的周边将兴建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包括考古工作站、展示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推动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活化利用。
其中,“淮南武王墩遗址博物馆”预计2027年年底前完工。届时,公众可以到现场感受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强大魅力。
编辑:但堂丹
咸宁网讯记者姜明助报道:10月7日上午,市委书记孟祥伟到赤壁市调研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工作,坚持“走遍咸宁”,深入实际、深...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希子通讯员彭禹希在一般人眼里,考古就是挖古墓、鉴宝。在咸宁市博物馆工作期间她先后参与了鄂北地区水...
该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长江以南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咸宁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杜培清通讯员罗娟)近日,经过近一个多月的科学发掘,咸宁市博物馆已成功从咸安区向阳湖镇广东畈村...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朱亚平、通讯员孔祥轶报道:13日下午,由市旅游局官方微博主办、湖北省网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在咸...
据悉,县作家协会成立十年来,以扶持作家人才、发掘文学精品为目标,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各项创作活动好戏连台,...
咸宁网讯记者吴文谨、通讯员姜以钢报道:6月3日上午,市政协主席曾国平率队前往斧头湖、西凉湖开展自然生态专题调研要求充分...
此次加入省作家协会的童年、李凡等6名作家,一直积极参加嘉鱼县作家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深入开展文学创作,不少作品见诸报刊...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莉敏、通讯员张典报道:“在担任过共和国部长的女性当中,有一位是从鄂南大山走出去的,她就是...
最近, 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提及,打好文娱综治“组合拳”,果断处置爱奇艺《青春有你3》舆情事件,及时发布措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