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国内新闻 >> 社会万象 >> 正文

内蒙古小镇“产加销贯通”:接地气的“小”产业能量满满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5-03-23 19:38

  中新网兴安盟3月23日电 题:内蒙古小镇“产加销贯通”:接地气的“小”产业能量满满

  作者 张玮 时秀霞 穆智慧

  春暖大地,正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归流河镇光荣嘎查(嘎查,蒙语,意为村)棚菜管理的关键期,村民韩河友正在给黄瓜苗引绳。“这茬黄瓜卖完,换台车的钱就够了!”

  一棚菜换一台车?看着记者一脸惊讶,韩河友笑了,他打趣道,“建1个大棚需要投资2万元,手里的钱要都投到建棚上,就啥也干不成了,更别说换车了。”

  原来,韩河友的一棚菜能换一台车是得益于“菜篮子”工程。2007年,国家投资1600多万元,在光荣嘎查陆续建设234栋大棚,105户村民开始经营大棚,占到全村总户数的50%以上,人均棚菜种植面积超过0.5亩,人均收入超3500元。

  “当时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掏了4000块钱承包了3个大棚,一年挣10多万元!”韩河友说。

图为农户在大棚里抢育苗抓丰产。 吴国强 摄

  科右前旗地处大兴安岭中段东坡,位于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过渡带,地域广阔,产业区域性特征和结构性特色明显。

  居力很镇西瓜、察尔森鱼、归流河大米、乌兰毛都牛羊肉……当地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乡村所在各美其美。

  “别小看黄瓜、西红柿、香菜这些‘小菜’,它们不仅满足市场供给,也能升温民生幸福。”北民合嘎查村民王孝财种植大棚蔬菜13年,积累了丰富的种菜经验,并成了村里种菜界的“CEO”,“背后有200多户农民,感觉身上的责任大了。”

  18年的时间,归流河镇陆续建棚达800栋,收入3000余万元。与大田相比,每亩增收1万余元。

图为种植户正在管理林果新品种。 时秀霞 摄

  和美静好的城乡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吃上“生态饭”,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在俄体镇,马铃薯可谓是花样百出,形成了淀粉及其加工、鲜薯销售的产业发展格局,综合产值超1.5亿元,当地近2万人从事马铃薯产业,小小马铃薯一下子从“救命温饱薯”变成“致富小康薯”。在科右前旗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务工10年的俄体镇义新村村民邹树利,每年能拿到3万元的工资。

图为粉条加工厂工人正在为产品包装。 时秀霞 摄

  依托本地资源,这些看似小而接地气的产业,实则能量满满。

  在大石寨镇三星村林果种植地,村民范国林正带领7名村民剪枝,他不仅是技师,自家也栽植了8亩果园。“每年我家光林果一项收入,就能达到7万元。”

  在大石寨镇,林果栽植面积从2.1万亩增加到目前的5.3万亩,300余户果农户均年增收3万元,全镇林果收入占比达12%。

  目前,科右前旗有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56.6万亩,农畜产品产量近8万吨,有绿色食品认证产品90个、有机认证产品45个、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30个,很多乡镇已经在实现“一乡一品”的基础上向“一村一品”推进,“前旗味道”正逐步走向全国各地。

  科右前旗农牧科技局官方称,在“产加销贯通”的全产业链支持下,科右前旗近500个经济体带动850余户农牧户共富。(完)


编辑:trsadmin

上一篇: 机器狗上门送药、“养老规划员”上岗……服务消费迎来新变化
下一篇: 百余只“鸟中大熊猫”翔集东升自然保护区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