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咸宁社会 >> 正文

十年乡路传乐声 王群益与他的山村音乐课堂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10-23 09:52

一个祠堂里,麻将桌被搬走,钢琴声与童声交织响起,留守儿童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束光亮,源自王群益跨越十年的坚守。

从湖北蒲圻师范中师音乐班毕业,到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再到成为大学教授,王群益本可安享高校讲台的静谧。但2015年,时任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的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咸安区大幕乡井头村。

十年间,他以音符为桥,在生养他的土地上,用音乐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

初心:老旧祠堂里的美育觉醒

初秋周六的清晨,井头村五组庄稼塘,远山环绕,村文化艺术中心乐声悠扬。“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里,王群益与学生周阔分持钢琴、手风琴伴奏,孩子们的歌声稚嫩清亮。

在2015年,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废弃的祠堂里,大人围坐打麻将,孩子在一旁游荡。全村2500多人口中,100多名留守儿童对艺术的渴求,被贫困与匮乏深埋。

这份场景刺痛了王群益。他的童年,同样没有正规音乐课,是下乡的剧团与知青,在他心中播下音乐的种子。

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三年,王群益被湖北蒲圻师范中师音乐专业班录取。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他坚持考学,工作后也一直深耕音乐讲堂。

实际上,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群益就到咸安区金鸡山小学、栗林小学、汀泗中学等农村学校支教。如今,他决意用专业反哺乡土:“想法藏了多年,临近退休终于下定决心,要为孩子们做点事。”

没有教室,就用祠堂改造;缺少桌椅,就借来淘汰的会议桌;没有乐器,他自掏腰包购置。乡亲们主动加入装修队伍,粉墙、通水电,风雨飘摇的祠堂渐渐变了模样。

为了让“山里娃”享受到不输城里的音乐教育,王群益在硬件投入上从不马虎,光是钢琴,就购置了2台钢琴、4部电钢,通通是“牌子货”。

老祠堂里,黑板换了又换,天井修了又修。麻将的喧闹终被童声取代,唯有斑驳墙皮和未加修建的房间,还留存着往昔的痕迹。

坚守:十年步履中的音符承诺

“铛、铛、铛——”房檐下的铁管被敲响,孩子们便循着清脆声响涌向教室。这声召唤,王群益一守就是十年。

音乐课堂的课程表每周更新,乐理、声乐、器乐基础样样齐全。除了他亲自授课,精通民乐的张志全等3位教师主动常驻,卫生值日、教学安排井然有序,轮流支教的老师更是多达300余人。

开课前夕,王群益做足了准备。他请来市音协与高校师生,几十人上演吹拉弹唱跳的文艺演出,引来邻村乡亲步行十里赶来观看。无形之中,点燃了大伙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正式开课那日,100多名男女老少围坐祠堂,把课堂挤得满满当当。

从此,每逢周六,王群益往返市区与山村的脚步从未停歇。19公里、28分钟,每一个弯道的弧度他都已烂熟于心。

“我佩服他,他能干成别人干不成的事,不图什么,就是为了做好事。”张志全说。

课堂上,王群益时而微笑伴奏,时而凝神板书,时而轻声提醒“注意手型”,口袋里常备的糖果成了鼓励孩子坚持的小礼物,孩子们也亲切地唤他为“王爹爹”。

“绝不花村民一分钱”是他的铁律:葫芦丝、巴乌等乐器无偿提供给孩子们使用,每学期汇报演出的舞台搭建、路费餐食全由他承担。

2018年的期末演出,是规模最大的一场。20个器乐、舞蹈和小品节目精彩纷呈,音乐志愿者与小朋友同台献艺。令王群益感动的是,许多志愿者说,连盒饭都不用准备,甘愿纯义务出演。

十年间,30余万元工资投入乐器与场地建设,他只笑着说“用工资供养理想,值得”。而这期间,妻子默默地做着后勤工作。

绽放:音乐浸润下的乡村新生

十年间,井头村文化艺术中心培育了500余名学生,几乎人人能识谱唱歌,每人至少掌握一种乐器。一批批山里娃登上县市级演出舞台,成为学校文艺尖子。首批学员之一的周阔,已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每逢寒暑假总会回到课堂支教义演。

有人问,为什么要在农村开设音乐教室?王群益坚定地回应:农村孩子对音乐的渴望,远非现有条件能满足;而对那些留守的孩子来说,音乐能慰藉心灵,更能成为一份终生相伴的爱好。

最盛时,音乐课堂曾同时开设3个班,直到乡村学校撤并,孩子们进城上学后,学员渐少。但孩子们那份对艺术的渴求,王群益始终铭记。

音乐的力量远不止影响孩子。不识字的村民也懂了“音乐好”。村民王大清和妻子常去教室吹笛子、唱民歌,一些妇女也学会了敲锣鼓、吹唢呐。事关音乐,大伙从不觉吵闹,只说“悦耳、有腔调”。

村容愈发整洁,民风愈发淳朴,曾经的祠堂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中心,“和美村湾”“留守儿童示范服务站”“艺术下乡共建基地”的牌匾在门口依次排开。2023年,王群益发起的《乘着歌声的翅膀——用音乐促进山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项目,斩获湖北省文旅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在王群益的带动下,当地政府介入帮扶,在老祠堂对面的山坡上,新的井头村文化中心已正在规划建设;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的“艺阳光”支教团队,每周如约而至,已陪同王群益坚守十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王群益坚信,这颗美育火种早已扎根乡土。即便岁月流转,大山里的天籁也会持续飘荡,越传越远。(记者 张欢)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九载耕耘筑希望 王玮和他的特校学生逐梦赛场
下一篇: 包裹反诈贴“飞”入千家万户 快递小哥变身“反诈先锋”

相关新闻

  • 大幕乡井头村奏响爱的乐章

    当天上午,省级社科类组织扶贫攻坚志愿点在井头村文化艺术中心挂牌,来自湖北省中南钢琴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发挥自身专长和优...

  • 老艺人的困惑

    因此,任子文做出的乐器,音色优美,许多戏班和音乐学院的老师纷纷上门订购,有些乐器甚至在全球各地的音乐会上亮相,这让他...

  • 咸安区汀泗桥镇古田村自编自演大联欢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特约记者胡剑芳报道:“古田畈,好地方,两港泉水润田庄,四面青山相拥抱,幸福生活响当当!接着《打春鼓》...

  • 葫芦丝爱好者周华:丝竹中的民族文化

    采访时间:9月10日采访地点:十六潭公园采访人物:“60”后周华,自三年前接触到葫芦丝之后,便被这种民族乐器深深吸引,潜心...

  • 汪加洪:一曲乡韵唱乡野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焦姣通讯员吴紫芬刘洁今年70岁的汪加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身为农民的他又有些“特殊”:给村民讲《...

  • 热度包围的民乐如何继续前行

    说起民乐,很多人也许会想起过年时超市广播里的《步步高》、与天气预报相伴多年的《渔舟唱晚》,或是旅游景点循环播放的《高...

  • “民乐国家队”集体跨界,《新民乐国风夜》出圈

    《南海醒狮》拉开了《新民乐国风夜》的大幕,国风乐器在整台晚会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琵琶、中阮、冬不拉、古琴等15种乐器,搭...

  • 小提琴爱好者沈文 奏出生活新色彩

    采访时间:1月12日采访地点:咸安区龙潭湿地公园采访人物:沈文口述整理: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恬小提琴是弦乐器的一种,靠弦...

  • 自制竹埙响山间

    全媒体记者邹辉通讯员杨锦隆位于崇阳县城东十公里处,苍苍莽莽的群山环抱中,初冬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白霓镇龙泉村。

  • 为“琴”痴狂 ——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任子文

    以手为道,以心制物,做得了本土的传统器乐——提琴,也制造得了西洋的高端乐器——小提琴,在崇阳县天城镇肥塘村二组,就有...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