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焦虑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背后,既有学业竞争白热化带来的持续压力,也有社交媒体时代人际关系复杂化的影响,还包括家庭结构变化、代际沟通障碍等多重因素。许多学生面临“无人可诉”的困境,情绪积压最终演变为心理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心理问题并非“矫情”或“脆弱”,而是需要专业干预的健康问题。
学校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超越传统的“重智育轻心育”模式,真正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这是现代教育应有的担当。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系统化的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的心理测评与团体辅导,构成校园心理支持的基础框架。更重要的是营造包容理解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敢于敞开内心世界,不再因心理困扰而感到羞耻。当每个孩子都知道心理咨询室是可以安心倾诉的地方,我们就筑起了第一道防护屏障。
家庭的情感支持不可替代。父母需要从“唯分数论”的焦虑中跳脱出来,学会关注孩子笑容背后的情绪变化。平等的对话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真诚的理解比焦虑的期待更有力量。当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社交回避或行为异常时,及时的专业求助才是真正的负责任。青春期心理问题不是叛逆的标签,而是需要呵护的健康状况。
社会支持网络需织密织牢。医疗卫生系统应加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建设,解决专业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社区可建立公益心理服务站,提供触手可及的服务;媒体要负责任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避免制造焦虑;相关部门还需规范心理咨询行业,杜绝无资质服务现象。唯有形成社会合力,才能避免出现支持盲区。
政策引领与资源投入是关键保障。“双减”政策在减轻学业负担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需要配套强化心理健康服务供给。将心理教师配备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开发适龄心理健康数字资源,加强师范生心理辅导能力培养——这些系统性举措将构建起坚实的制度保障。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止于危机干预,更要着眼于积极人格的培养。通过挫折教育提升抗逆力,借助生涯规划增强目标感,依托艺术体育促进情绪表达,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情绪调节方法,形成成长型思维。当我们教会青少年在风雨中舞蹈,他们便获得了受益终生的心理免疫力。
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暖心工程。当我们用科学认知取代传统偏见,用系统支持替代碎片化干预,用社会共治超越单打独斗,才能真正为青少年撑起一片心灵的晴空,才能让每个年轻生命在理解与关爱中,获得向阳生长的勇气和力量。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区委政研室 杨安琪)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编辑:rwzh2
上一篇:
【地评线】万发烟花映长江,一城光彩看武汉
下一篇:
【地评线】江上烟火见证城市文旅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