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清晨5点,西梁湖畔北面的嘉鱼县新街镇三畈村笼罩在薄雾之中,30岁的张文锋已穿着防水裤蹚入齐腰深的藕塘。谁能想到,这个双手沾满淤泥的年轻人,曾是深圳写字楼里年薪数万元的外贸服饰公司经营主管。从都市精英到扎根乡土的新农人,张文锋用五年时间,在580亩藕田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也在不断探索中勾勒着现代农业的崭新蓝图。
离城返乡 初心点燃乡土热情
7月的嘉鱼县新街镇三畈村,蝉鸣阵阵,西梁湖畔的藕田里,张文锋半躬着身子,熟练地将手指探入水中,轻轻一旋,一根鲜嫩的藕带便破水而出。水珠顺着他黝黑的手臂滑落,溅起细小的涟漪,而他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是属于他的“战场”,也是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土地。
时光回溯到2021年,彼时25岁的张文锋还是深圳一家外贸服装公司的经营主管。明亮的写字楼、不菲的年薪、便捷的都市生活,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然而,春节返乡时,家乡土地抛荒的情形深深刺痛着他的心。在与村里农业带头人何雷的交谈中,张文锋得知村里年轻人大量外流,肥沃的水田长满杂草。而邻村通过现代农业实现每亩收入翻番的消息,更是让他辗转难眠。
“家乡有优质的水土资源,为什么不能发展特色农业?”张文锋心中的疑问愈发强烈。带着这样的思考,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令人艳羡的工作,返乡创业。而父亲的支持,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父亲深知家乡西梁湖畔水质肥沃,是种植藕带和莲藕的绝佳之地,而且优质藕带市场前景广阔,再加上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让这位父亲坚信儿子的选择。
就这样,张文锋揣着打工的积蓄、家里为他攒下的“老婆本”,又向银行贷款30余万元,成立了嘉鱼县锋池水池专业合作社,一头扎进了藕田,开启了新农人的探索之路。
扎根田野 实干凝聚发展力量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张文锋的想象。从藕种的选择、种植技术的摸索,到市场销售渠道的开拓,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为了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他白天泡在藕田里观察生长情况,晚上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为了打开市场,他开着小货车,载着新鲜的藕带,一家家跑农贸市场、饭店推销。
“张老板,我来干活啦!”7月2日当天,原本的贫困户詹某远远看见张文锋,脸上便露出灿烂的笑容打起招呼。自加入合作社务工,詹某不仅每年除草、挖藕能挣2万多元,加上土地流转租金,彻底摆脱了贫困。在合作社,像詹某这样的固定务工人员有20多个,人均年增收2.5万元。张文锋用实际行动,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
平日里,张文锋时常跟乡亲们一起交流种植经验,深入探究莲藕不同生长时期肥料的配比,不同时期藕种的管理,产品的保鲜与冷链等,面对邻村种植户,张文锋也毫不藏私,主动分享种植技术,当得知他们销售遇阻时,甚至将自己的客户资源介绍给他们。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本事。”张文锋朴实的话语,凝聚起乡邻共同发展的力量。在他的带动下,三畈村周边15户农户加入莲藕种植产业,总面积超过1000亩,户均年纯收入达5、6万元。
然而,张文锋深知,目前的成绩只是起点。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让家乡的藕带更具竞争力,是他日夜思考的问题。
创新谋变 探索铺就梦想之路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藕塘上。张文锋蹲在田边,手里拿着刚挖出的藕带,眉头紧锁,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他的手机屏幕亮着,正与设计师沟通合作社品牌logo的设计方案。“我们的藕带品质这么好,得有个响亮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他说道。
目前,张文锋正处于品牌探索的初期阶段。他四处调研市场上成功的农产品品牌案例,与专业设计团队交流,希望打造一个既能体现家乡特色,又能吸引消费者的品牌。但在实际操作中,他面临着诸多难题:品牌定位如何精准把握?包装设计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品牌推广的资金从何而来?这些问题,都需要他一一破解。
在电商发展方面,张文锋同样在摸索中前行。他深知,互联网时代,电商是打开市场的重要渠道。为此,他报名参加电商培训课程,学习直播带货、店铺运营等知识。“虽然现在还不太熟练,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学习,一定能把我们的藕带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他充满信心地说。然而,组建专业的电商团队、解决物流保鲜等问题,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除了品牌和电商,张文锋还有着更大的规划——发展“藕塘+旅游”。他指着远处的堤岸,兴致勃勃地描绘着蓝图:“那边要建观景台,这边搞亲子挖藕区……”在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关于农产品深加工和三产融合的想法。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他正在备考农业经理人资格证,努力将现代农业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发展规划中。
从都市白领到新农人,张文锋用五年时间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虽然目前的探索之路充满未知和挑战,但他始终坚信,当青春与土地碰撞,当科技与农业结合,新农人一定能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出无限可能。就像西梁湖畔的莲藕,在淤泥中默默生长,终将绽放出最美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而张文锋的乡村振兴梦想,也正在这片藕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记者 叶子 毛亚轩 通讯员 梁宁)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耿耿园丁意 拳拳育人心——记咸宁市第十四小学教师张亚清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恬、通讯员梁耀报道:21日午后,走进咸安区汀泗桥镇联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一间写着“蔬菜...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宋文虎报道:4日,细雨蒙蒙,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村委会广场人潮涌动,数百名村民冒雨参加景元农...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昌强、通讯员鲁炼报道:4月22日,嘉鱼县高铁岭镇白果树村村委会里挤满了人,数十位村民自觉排成...
咸宁网讯通讯员郭袁报道: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突出合作社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职能,连日来,高铁岭镇各部门协同合...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昌强、通讯员聂夏云报道:连日来,在嘉鱼县沙子塘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梨园里,前来采摘的游客...
香城都市报记者王奇峰通讯员马映邓丹“这一茬小白菜采收后,要接着种菠菜。”9月25日,在嘉鱼县新街镇余码头蔬菜专业合作社的...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咸安区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一系列精准扶贫工作精神,结合扶贫点双溪桥镇孙鉴村实际,...
1日,嘉鱼县富德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菜农们在一垄垄的菜地里忙着松土、移栽,采收蔬菜。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红菊特约记者龙钰通...
7日,嘉鱼县高铁岭镇九龙村的“135”养鸡育雏基地,嘉鱼县林下生态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亮准备将第二批种蛋放入孵化机进行孵化...
咸宁网讯通讯员祁声坤、陈醇报道:5月9日,走进嘉鱼县富德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设施化蔬菜基地,只见员工们为蔬菜整枝打杈、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