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韩晓玲 田佩雯
6月30日,湖北洪山实验室16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超1.8亿元,其中13个项目实现省内就地转化。这是湖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全国多地加强政策引导,加码资金支持,推动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向“高能级”迈进。
纵观全国各地,已有近百家“省实验室”正式揭牌或启动筹建,“百舸争流”局面已然形成。
俯瞰荆楚,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等9个湖北实验室先后挂牌。“九剑出鞘”,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
湖北科教资源丰富,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科技教育人才体系的建设为抓手,持续创新驱动,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动力。其中,完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是重要举措之一。
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战略布局正在深度重构,谁能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顶级的科技项目、科学装置、科创人才和科研成果,谁就能抢得未来发展的“优先权”。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湖北如何发挥好先发优势,再加码、再提速?
平台“聚能”
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明显
“省实验室”是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是科技竞争的核心力量。
近年来,上海张江实验室、合肥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浙江之江实验室、广东鹏城实验室先后组建,江苏姑苏实验室、河南黄河实验室等全国各地“省实验室”密集成立。一旦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实验室,将成为地方汇聚科创顶级项目、顶级装置、顶级人才、顶级成果的创新“发动机”。
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湖北勇立潮头、当仁不让。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拥有132所高校、3600多家科研机构,但科教人才优势还需要进一步发挥。2021年以来,湖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省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结合优势学科领域和重点产业,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布局组建了9个湖北实验室。现今,9个湖北实验室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明显成效,取得一批国内首创或国际先进的重大科技成果,实验室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有力支撑所在行业和地区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湖北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之年、见效之年。
湖北光谷实验室在量子点红外探测器、高速高精度飞秒激光微纳3D打印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涌现。其中,研发的IC光刻机机械设计系统,应用于首台国产IC光刻机和封装光刻机,实现历史性突破。
6月30日,由湖北光谷实验室牵头的湖北省光电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正式揭牌。湖北光谷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唐江表示,要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将光电子产业创新策源地优势辐射到整个光谷科创大走廊。
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湖北洪山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两年来,该实验室全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其中,“揭示水稻抗褐飞虱新机制”,发现目前抗性最好的显性抗虫基因;“猪基因组育种新技术”打破对国外固相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依赖,实现育种大数据计算底盘技术国产化。
“从0到1,爬坡突破瓶颈的阶段,要有更多做基础研究的人。”湖北洪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表示,中国市场足够大,很多产业很容易从1做到10,但缺乏从0到1。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看似是一个应用的问题,其实背后有很多基础科研。十年来,正是国家启动了多项重大科研专项,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无条件、不间断的大力扶持,中国的水稻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面向前沿
创新平台体系多点开花
今年2月,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显示,武汉排名第五,城市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宜昌排名第56位,襄阳排名第65位,进入全国百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全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监测评价来看,我省仅武汉1个城市进入全国前50强,少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安徽,全省市州整体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近几年来,湖北抓紧部署、加快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正在形成多点开花的全方位战略布局。
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襄阳汉江流域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和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数控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运行,国家级研究中心、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8个;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个,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中“开局精彩”;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布局,已建设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4个,覆盖了光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优势基础学科;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和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15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在宜昌,湖北三峡实验室聘请了王焰新院士、陈芬儿院士、王玉忠院士和瞿金平院士等12位专家为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领衔创新团队参与实验室具体研发工作。在襄阳,湖北隆中实验室近日发布实现关键构件的绿色、智能、高效修复再制造的“大型汽车构件锻造模具机器人电弧增材再制造技术及装备”等六大代表性成果。
眼下,在湖北三峡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忙于重点突破微电子化学品、有机硅材料、黑磷等领域核心技术。这家成立仅1年多的实验室成果喜人,其中,创新磷石膏浸取与热析制备高纯硫酸钙新技术,得到纯度大于98%的高纯石膏,品质优于天然石膏;开发出闪存芯片用高选择性蚀刻液,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国内先进制程空白;助力我省有机硅产业集群优势快速提升、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全面提速,电子级磷酸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80%。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正义表示,湖北隆中实验室通过布局和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突破先进车用材料基础与前沿探索、汽车新能源动力、交通运载装备轻量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重大科技创新与应用潜力的新材料产业,将推动湖北省及襄阳都市圈汽车、交通运载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及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势突破
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基地
5月25日,由湖北省科技厅指导的2023年第4期湖北实验室“互进双促”投融资对接会上,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杨世辉教授团队介绍“大宗醇酸非粮合成生物制造”重大科技成果相关情况。该成果攻克了大宗化学品生物制造中的粮食基转向非粮基的瓶颈,已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12项,并初步实现量产。电子制造与封装集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桂成群教授团队带来“大幅面柔性投影屏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将3D光刻技术创新应用于高清柔性投影幕屏制造,已在企业实现转化并正处于产业化关键节点。
会上,多家投资机构对两项“硬科技”项目表达投资意愿。
湖北实验室“互进双促”专项行动系列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聚焦实验室成果投融资对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8场,已有多项科技成果成功融资并落地转化。
在这场高能级创新平台竞逐赛中,地方政府对省实验室建设的支持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砸下”了真金白银。
当前,全省各地正认真组织实施《湖北省基础研究规划(2022—2030年)》,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优势学科基础研究能力。强化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推进9个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努力创建国家实验室,力争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中取得更大突破。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下一步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围绕国家和湖北重大战略需求努力产出战略性、关键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在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基地。谋划布局若干个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二是推动实体化运行取得实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展布局,争当科技创新“主力军”,加快产出更多高质量原创成果,在优势领域争当科技创新引领者,打造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科技创新平台。立足高质量科研需要,加快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队伍,在人才高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强化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人才引用和激励制度,创新科研任务设置和管理方式,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制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形成开放创新生态。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王忠林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下一篇:
布局氢能成共识 打开低碳新空间——2023湖北对欧经贸洽谈暨新能源与动力圆桌会议侧记
近日, , 2020年以来我省新增6家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新增6家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
,截至今年8月底,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总数达148家,柔性引进院士百余名,为海南科技创新发展增添智力与活力。为发挥好院士创新...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说, “作为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将加快建设新型实验室体系和...
在清明节开展扫墓活动,通过参观烈士陵园,重走革命路线,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需求对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靠政策、靠产业、靠企业、靠服务环境,培养和引进一批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琳通讯员王潇潇高翔实习生刘雨婷瞄准未来,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今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
, 2021年山东省将培育大数据产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 “多维”发力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并积极以大数据赋能传统...
同时,以每年不低于100万平方米的规模布局建设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和创新楼宇,推动城市更新、产业转型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为...
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企业要聚焦重点合作领域,强化科学务实举措,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多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等方...
题:这座西部“未来之城”,何以吸引“孔雀西南飞”?随后,超瞬态实验装置落地,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开工,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