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巨星陨落!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党和国家需要我的血一滴一滴地流,我就一滴一滴地慢慢流。”
“如果一切重来,我的选择也不会变!”
“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
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的黄老走了!他的铮铮誓言在山河间回响。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老将他一生“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如果一切重来,我的选择也不会变”——黄旭华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父母先后在福音医院做过医生,治病救人成了黄旭华儿时的心愿。
抗战爆发后,沿海省份学校停办。随后几年里,黄旭华穿越战火,辗转梅县、韶关、坪石、桂林等地四处求学。
“什么道理?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宰割!”回顾这些年流浪求学、颠沛流离的遭遇,黄旭华在心里默默许下誓言,“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
在流亡桂林中学时,他取“旭日荣华”中的二字,把原名黄绍强改为“黄旭华”。
(黄旭华 拍于1952年)
1954年,黄旭华在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为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基础。
“父亲病逝,我也没能奔丧。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的三儿子在什么单位,更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工作。”——黄旭华
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
1958年8月初,时任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去北京出差。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后才知道,他要参与核潜艇项目的研制。
核潜艇的研制在任何国家都是高度机密。领导提出要求,严守国家机密,甘当无名英雄,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打扫卫生。黄旭华从此开启了30年的隐姓埋名、潜心科研生涯。
黄旭华院士早年工作照(左一)
尖端武器对巩固新中国政权意义重大。毛主席作出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黄旭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情澎湃。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核潜艇自主研制初期,没有人亲眼见过核潜艇,更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
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
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用算盘计算数据,他们还采取用秤称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黄旭华团队一步到位,将核动力和水滴艇体相结合,研制出我国水滴型核动力潜艇。
1970年12月26日,091型核潜艇下水。在此后开展的一系列海上试验中,091型逐步达到了交付部队使用的设计标准。
1974年的八一建军节,舷号401,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091型核潜艇正式入列。
“长征一号”入列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各种技战术试验逐步展开。在完成了连续90昼夜的海上航行,达到最大自持力极限考核试验目标后,最为关键的极限深潜试验被提上了日程。
“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的压力是一吨多,100多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
1988年初,我国核潜艇完成多次试验后,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做深潜试验。然而,极限深潜试验的风险性极高。
巨大的压力,让整个团队陷入了惶惶不安的气氛中,有的艇员甚至给家里写了遗书,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更多人在宿舍默默哼起《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
作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看在眼里,心中百感交集。“我对我们的核潜艇有信心,我要对我们的潜艇负责,更要对这群战友们负责!”已经年过六旬的黄旭华主动担纲,下潜前,他对参试团队发出总动员:“今天不是叫你们去‘光荣’的,而是要把实验数据带回来。我和你们一起下去,一起克服困难!”
1988年4月29日上午9时,中国南海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舷号404的“长征四号”核潜艇犹如一头黑色巨鲸向大海深处慢慢下潜。
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中)在核潜艇指挥船上工作。
核潜艇载着黄旭华和100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咔嗒”的声音,惊心动魄。
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在此深度,核潜艇的耐压性和系统安全可靠,全艇设备运转正常。
“到100米,100米就是安全深度了。突然间,艇上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我们试验成功了,我们技术上过了这个关。”
新纪录诞生,全艇沸腾了!黄旭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即兴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
人生是一场“舍得”,有选择就有割舍。黄旭华的割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黄旭华曾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父亲、二哥相继重病去世,他也没有回去。“难道我一点心理活动都没有吗?我忍住了!”黄旭华说,“列宁说过,如果组织需要我一次性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性把血流光;如果组织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10个月不在家。结婚8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黄旭华一家合影)
在女儿们的眼中,“父亲的功劳有一半是母亲的”。在小女儿黄峻念小学时,母女俩搭公交车不慎被人撞倒,李世英后脑着地,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她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却始终惦念着“不要告诉老黄,让他好好工作,我没事……”
“他生活简单随性,出去理发都嫌麻烦。后来,我买了理发工具学会理发,给他剪了几十年。”李世英说。
黄旭华亏欠的不仅是妻女,还有远在广东海丰老家的父母。在他投身核潜艇事业的三十年间,虽然一直与家里保持通信,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于是,对母亲来说,他成了一个遥远的信箱号码。
(黄旭华的母亲曾慎其)
1987年,94岁的黄母收到儿子从武汉寄来的邮件。信中是一本《文汇月刊》,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比较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整篇文章,只提了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名字,却提了他的爱人李世英。读着读着,母亲嘴唇哆嗦起来,她没想到,30年人间蒸发、被弟弟妹妹谴责“不要家”的“不孝之子”,竟在为国家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我的妹妹告诉我,母亲当时一而再、再而三地读这篇文章,每次读都是满面泪水。”在临终前,黄旭华的母亲把子孙叫到身边,说了一句让黄旭华至今想起仍止不住落泪的话:“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要理解,都要谅解。”
“有人常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样理解的?我都会坚定地告诉他们,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说。
“人就像机器,不用就会生锈。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真正退休。只要我能动,就会继续做下去。我愿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贡献到最后一刻。”——黄旭华
自1958年参与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起,黄旭华便与武汉结下不解之缘。他长期担任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位于武汉)的总设计师和名誉所长,主导了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该研究所是核潜艇研制的重要基地,黄旭华在此隐姓埋名30年,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最终于1970年成功实现核潜艇下水。即使年逾九旬,他仍坚持在武汉的办公室工作,为新一代科研人员提供指导。
1988年,黄旭华在武汉团队的支持下,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成为全球首位随艇下潜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0年1月,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
陪同黄旭华一起去北京领奖的七一九所工作人员刘军青回忆,领完奖回武汉的路上,黄老就开始考虑这笔奖金该如何更好地使用。
(黄旭华生前接受湖北广电采访时与记者的合影)
黄旭华说:“核潜艇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全国2000多个科研院所、工厂和高校大协作的结果,荣誉属于大家。饮水思源,这笔钱应该回报社会。”
据了解,黄旭华已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终身成就奖、潮汕星河成就奖等各级各类奖项奖金累计捐赠出近2000万元。
为完整、真实、动人地呈现黄旭华院士的事迹,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沈阳和广东广播电视台,共同创作广播剧《今生无悔》,以黄旭华院士为原型,讲述了他一生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奉献的感人事迹,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3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期间,黄旭华的女儿黄峻在武汉讲述父亲的科研故事,广东话剧院还在汉演出话剧《黄旭华》,再现其深潜试验前的感人场景,激励青少年以科学报国。此外,武昌区新时代少年宣讲团亦以黄旭华事迹为素材,传播其“忠孝两全”的家国情怀。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
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深切缅怀!
黄老一路走好!
记者:王雨湄 综合人民日报、长江日报等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路线图”公布!2025宜昌这样干
下一篇:
李殿勋:坚持内外并重五措并举 努力推动高水平开放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11月8日-11月10日,第二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茶交易会盛会在三国故地、湖北赤壁隆重开幕。此次展交会集展...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刘子川、特约记者彭志刚、童金健、通讯员张杰报道:11月8日,第二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
据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在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倡议下,全国2050家5A级、4A级景区签订“不上涨门票价格”承诺,约占全部5A、4A级...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洪伟报道:由湖北省篮球排球管理中心主办,咸宁市体育局承办的2015中国男子排球(湖北/福建)对抗赛11月6...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皮道琦报道:6月10日,由中国网球协会主办,湖北省网球协会、咸宁市体育局、武汉国际体育赛事管理有限公...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 周萱 通讯员 李尧)本周六,第二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茶交易会将在赤壁开幕,届时600...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刘子川、特约记者彭志刚、童金健、通讯员张杰报道:11月8日,第二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
“没有文化的茶叶就是一片树叶,没有文化的羊楼洞就是一条石板街……”11月8—9日,第二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青(米)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