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千帆竞发。
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黄冈经济总量再突破一个整数关口——3000亿元。
GDP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3000亿元是检验城市经济指标的分水岭。
这几年,外部环境发生诸多变化,经济运行面临压力;从疫后艰难复苏,到快速调整状态重回主赛道,从改革攻坚破难,到大干“项目建设年”,每向前一步,都是“顶风破浪”。
黄冈是如何“逆风开船”的?3000亿元是怎样组成的?突破力从哪儿来?背后是谁在发力?
从县域看—— “十个兄弟”竞速奔跑,麻城武穴“挑大梁”
摊开地图,黄冈全域如同一把打开的折扇,10个县市区呈扇形展开,如同一条赛道上的兄弟,朝着“在支点建设中勇挑重担”的同一目标,竞速奔跑。
“10个兄弟”协力同心、你追我赶、竞进提质、竞相发展的多引擎格局在黄冈形成。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
1个GDP突破500亿元:麻城市GDP首次迈上500亿元台阶、达520.87亿元,增长6.7%;
1个GDP突破400亿元:武穴市GDP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达467.49亿元,增长6.6%;
4个GDP跻身300亿元俱乐部:黄州区365.65亿元、蕲春县361.56亿元、黄梅县356.51亿元、浠水县349.49亿元,分别增长5.8%、6.3%、6.4%、5.9%;
2个GDP跨越200亿元:红安县279.49亿元、罗田县213.05亿元;团风和英山两地GDP分别在150亿元左右。
麻城和武穴两个工业大市的GDP总量、增速均分居黄冈市第一和第二,成为黄冈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作为黄冈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麻城市顶压奋进,经济实力赢得历史性跨越,产业体系实现变革性重塑,重大项目搏得突破性进展,为黄冈GDP突破3000亿元贡献超过1/6的份额。
增速背后,是麻城不断增强的产业支撑力。2024年,麻城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0.15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绿色建材和汽配冶金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62.66亿元和109.08亿元;全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70家,实现工业产值430.33亿元,同比增长25.4%。
作为工业强市、经济大市,武穴的GDP从2022年开始,已连续11个季度增速位居黄冈第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年前的不到350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近470亿元,固投、工业增加值、社零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黄冈前列,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强县工程考核先进县市,特别是在2024年度全省强县工程考核中位列第9位,也是黄冈市2024年度唯一上榜县市。
如果说,麻城和武穴分别引领黄冈沿山和沿江各地加速奔跑,那么,以黄州区为核心主体的黄冈主城,此刻也正迎来蓬勃崛起的黄金契机。
“一心两道”起步开篇,“三城”建设拉开框架,智能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拔节生长,黄冈高新区首次跻身“全国百强”,黄冈化工园产值首破百亿元。主城区在全市版图中的地位正在加速跃升。
十个县市一条心,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黄冈市委、市政府坚持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对内整合、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结出的硕果,也是走符合黄冈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成果。
从结构看—— 三次产业协同并进,工业扛鼎“压舱石”
透过数据看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
黄冈GDP迈上3000亿元台阶,在于一二三产业的“经济基本盘”结实,并与时俱进抓住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
从三次产业看,农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建筑业总产值稳定在千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分行业看,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金融、批零住餐等九个行业均实现正增长,表现尤为亮眼的是工业。
从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4%,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8%。
产业兴,则黄冈兴;工业强,则黄冈强。近年来,我市围绕“2+2”主导产业,以供应链思维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坚持传统新兴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供应链赋能,传统产业焕新——
麻城搭建“金石链”供应链平台,推动石材产业向“综合解决方案阶段”转型,链接国际石材市场供需资源,更好“买全球、卖全球”;
黄梅积极对接省华纺链,516家纺织企业融链进链,推进传统纺织产业从“产地一根纱”到“手中一件衣”升级;
武穴招引投资255亿元建设中化学新祥云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推动磷化工产品由“按吨卖”向“按克卖”转变……
融圈入链, 战略新兴产业竞相崛起——
发挥与武汉共建“光谷第九园”优势,光电子信息产业竞逐高精尖:陆续引进华工正源、铭普光通等配套企业23家;投资100亿元的三利谱项目建成后即将成为华星光电最大的偏光片供货商;
发挥黄冈化工园金字招牌优势,生命健康产业拔节生长:投资15亿元的黄冈人福医药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25亿元以上;围绕光谷生物城产业配套,引进了广化制药、康蓝药业等聚群项目;
依托独特的风、光、山水等自然资源禀赋,布局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全市2024年在建新能源项目投资255亿元,新能源装机增至748万千瓦,均居全省第一。
聚焦前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去年底,我市两颗遥感卫星发射升空,翻开了黄冈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逐梦苍穹的崭新一页;
湖北科峰智能传动有限公司参与工信部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揭榜挂帅项目,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旋转执行器的核心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正式量产,并申获多项国家创新专利。依托科峰传动,我市正在打造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连续1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已连续41个月保持高于全省增长态势,增速居全省第6位。
从动力源看—— 三驾马车加速并驱,消费点燃“主引擎”
经济学中,消费、投资和外贸出口,被誉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
看投资,平稳增长,工业投资增速较快——
以“十大行动”为抓手推动有效投资聚势突破,新开工亿元项目635个,新入库项目投资1880亿元。合武高铁、英黄高速、黄黄高速改扩建等百亿元项目开工建设,新祥云新材料、三利谱偏光片、石鼓冲绿色建材、平坦原、紫云山抽水蓄能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争取“两重”“两新”等中央支持资金290亿元,居全省前列。
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3%。其中工业投资增速领跑,达14.4%,技改投资增长14.6%。
看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持续发力——
政策支撑给力。出台促进消费扩容提质10项措施,先后发放汽车消费、惠购湖北、“惠购黄冈”等消费券近1亿元,拉动消费11亿元。特别是在政府家电补贴、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新动能推动下,升级类商品零售增势良好,通信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3.7%和10.3%。
活动刺激有效。“荆楚购”“冈好购”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接连上演;黄冈名菜推广周、黄冈美食品鉴推介、美食沙龙等活动强势出圈……2024年,排浪式举办“东坡庙会”主题促销活动900余场,参与企业8000余户、惠及群众600万人次,拉动消费16亿元。
稳住大宗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去年以来,我市打出一套组合拳,有效激发消费活力。
202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6.64亿元、同比增长5.7%,连续39个月居全省前列、连续8个月居全省第二位,多次在全国、全省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看外贸出口,开放新优势助力快速增长——
提升平台能级。多措并举服务“双循环”,加速融圈、入链、出海。黄冈城市货站正式投入运营,成功开辟“麻城—宁波舟山港”外贸铁海联运通道,加快建设对接航空港、辐射大别山的临空物流枢纽,英山云雾茶、茯苓等山货搭乘货运专机飞出国门。
夯实产业基础。出台推动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助力新增外贸出口实绩企业35家,全市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80家。香江电器、宏中药业进入海关AEO高级认证培育名单,祥云集团逆势增长、跨境贸易突破5亿美元。
培育外贸动能,开拓海外市场。组织外贸企业参加服贸会、进博会、链博会等知名展会50余场,拓展合作国家(地区)200个,签约农产品供应链、跨境电商、医药化工、生命健康等项目30余个、金额40亿余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我们把观察的维度再缩小,把这3000亿元具象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便能看到无数“只争朝夕”的奋斗瞬间,也能发现诸多“超越奋进”的拼搏故事。正是每一个平凡又伟大的个体,以各自的努力汇聚成强大合力,才托举起了黄冈如今这颗耀眼的“璀璨明珠”。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沈红星 通讯员 王小兵 刘勇 孙浪华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随州市委书记马泽江:聚力优环境 全力争进位 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展现随州担当
下一篇:
荆门市委书记胡亚波: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提升 加快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编者按:GDP增速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全市进出口增长53.6%,上半年,咸宁经济给全市人民上交了一份满意的成绩...
在汉襄宜“金三角”为驱动的强力引领下,湖北必将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县委书记郑俊华作主题报告2022年工作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
站在崭新的起跑线上,武汉人民只争朝夕,不负时代!
数据来源:武汉市历年经济运行数据、各区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马文俊制图:徐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廖志慧编者按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影响后程。
武汉岚图汽车电动化焊装车间,机器人在流水线上作业。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3.8%。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胡继报道:“从2015年1月起我每月就能拿到70元的养老保险啦!这之前我每月拿55元,听说以后还会不断...
以大思路运筹大棋局,以大格局应对大变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14亿多中国人同心协力,迎难而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