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的通城县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仅用8年时间,就带领104户社员在全国开办了1000多个经销连锁网点,年销售收入达到8244万元。
凝心聚力 共谋出路
初冬时节,记者在通城县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见到理事长皮绪斌时,他正组织茶农在茶园忙着冬管。
提起连续两年被国家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的创业历程,皮绪斌的“话匣子”装满了说不完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茶叶经济在通城曾红极一时,占据了当时通城县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国都颇具知名度。但好景不长,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通城茶叶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面对日趋萧条的茶产业,锦山基地茶场职工皮绪斌、何国斌、徐学军等7人萌发起“思变”的决心,2007年7月30日,他们聚集在锦山基地茶场办公室,共同商讨出路。
“我有茶叶,但缺包装,缺市场,发展困难。”“我有市场,有销路,但没有优质的茶产品……”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个发展的桎梏呈现了出来。
“综合大家的发言,我觉得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成立茶业专业合作社改变现状。”皮绪斌语气坚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皮绪斌成立茶业专业合作社的想法立即得到其余6人的赞同。
刚成立的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成员仅7名,入股资金5万元,茶园面积380亩,厂房面积4000平方米,销售网点30余个,年连锁销售收入1020万元,上缴利税312万元。
虽然起点不高,但宛如一个呱呱坠地“婴儿”,有了崭新的成长空间。
抱团发展 扭亏为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合作社如何适应和融入市场,成为摆在皮绪斌和合作社面前的新难题。
“只有同行业企业抱团发展,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皮绪斌告诉记者。
合作社成立后不久,皮绪斌便带领6名社员走访通城向阳、上坳、林业等6个茶业生产片区,提议以现有茶园入股的方式,邀请这些经营业主加盟。
得到响应后,仅用3年时间,合作社就陆续整合了周边5个茶叶加工厂,并进行改制,逐渐形成了锦峰、锦和、石山、团山、神来等多个优势品牌。
如何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合作双赢?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开出的“药方”是,以“基地+茶行+茶农”的经营模式,化解专业茶场“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突出矛盾,解决茶农“四缺”的实际困难,以抱团发展加速合作社扭亏为盈,助推华丽转变。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在全国发展经营网点1000余个,开办连锁店茶庄10家,建立起东北、西北、京津、中原、齐鲁五大市场部,年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仅今年1至10月份就创产值7763万元。
热情服务 一同致富
“加入合作社,销路有了保障后,我就可以放开手脚谋发展了。”合作社成员、国庆茶场场长付八明告诉记者,以前最担心的是茶叶的销售问题。
付八明说,以“服务社员、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为宗旨成立的合作社,始终坚持为社员提供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为做好产前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合作社在每年开春时,提前半个月就将生产资料备足备好并发放到社员手中。同时,还安排农技人员与茶农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结合茶农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第一时间给予指导。
去年,隽水镇油坊村11组茶农杜耀轩为加强茶园管理,急需一台修边机。跟踪服务的技术员得知情况后,及时报告合作社。合作社当即无偿向杜耀轩赠送了一台。杜耀轩的茶园当年也因此实现大丰收。
“共同致富”的理念之下,四邻八乡的茶商、茶农纷纷前来加盟。现如今,通城县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已达104名,茶农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1万元。
“按这个方向发展,用不了多久,社员们就能一一过上小康生活了。”结束采访之际,皮绪斌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程慧 通讯员 皮江星)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黄泥沧桑四百年
下一篇:
莫让门店招牌毁了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