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星星的乖宝贝,你的心灵在思念谁,就算你一生沉默不语,我依然爱你……”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一群特殊的孩子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从外表看,他们健康而可爱,但相处下来,会发现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些孩子,就是孤独症儿童。
7日,在市七彩梦康复中心办公室,记者遇见了闯进来找零食吃的小航(化名)。小航今年9岁了,明亮的大眼睛,皮肤白皙,模样可人,从外表看,与其他孩子没有任何不同。记者跟他打招呼,并试图与他说话,小航仿佛没听见一般,并不搭理。
“小航,快回教室去!”一名老师对小航说。小航不理不睬,径直坐到办公室的沙发上,不答话也不离开,不一会儿,拉开一扇柜门拿起一根香蕉吃了起来。
“小航,吃东西之前要经过老师同意才可以吃。”小航不看老师,吃完香蕉,将上锁的抽屉一个个拉一遍,如同在自己家中自由。老师介绍,小航喜欢锁,家里玩具都是各种锁。一次小航和家人逛街,看见路人包包上有锁,跑过去伸手就去摸,不明就里的路人以为是小偷,小航家人尴尬不已。
像小航这样的孩子,该中心有70名,他们都是孤独症患者。中心主任吕秀平解释,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
一种贴心的关爱
“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社会交往障碍。”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认识误区,吕秀平反复强调。
以小航为例,吕秀平说,小航语言能力弱,往往不通过言语沟通就直接行为,但小航的空间记忆力很强,能很快记住物体摆放的位置,他手工制作的构建型物体惟妙惟肖,连螺丝钉都精确到位。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作为一个收治孤独症儿童的专业机构,市七彩梦康复中心的70名孤独症儿童,表现差异很大,如语言发育障碍、认知缺陷、对痛感的两个极端、平衡感不好、重复刻板动作等等。为此,中心会对每个孩子先进行评估,一对一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课程。
“社会上很多人,包括一些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对孤独症缺乏足够了解,简单地把孤独症等同于孩子不说话,对孩子的引导就丧失了针对性。”该中心黄老师说。
黄老师表示,如果给予足够的关爱,配合有针对性地训练,不少孤独症儿童可以得到有效矫正,像正常的孩子一样上学读书。
据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我市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工程走在了全省前列,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机制。这些“星星的孩子”,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收获越来越多的关爱。
一个美好的愿景
“忍住悲伤,把你紧抱在怀里。可有一天,爸爸会先走一步,等到那时候,你由谁来照顾, 请擦去爸爸脸上的泪滴,不求你懂我的心,只要你记得我爱你……”
4月初我市举行的第10个国际自闭症日广场音乐会上,一名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握着儿子的手,唱着自闭症公益歌《星星的爸爸》。歌声道出了这位父亲的心声:“希望孩子能一直拥有爱。”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对孤独症儿童开展早期筛查发现、早期康复干预训练、持续融合教育,是国际公认的成功经验。
“如果发现孩子存在目光不与人对视、不关注别人的情绪、动作模仿力差、好动、平衡感不好等症状,家长就要足够警惕,及时带孩子去专业医疗机构。”吕秀平说,如果确诊孩子患有孤独症,越早进行干预训练,孩子康复的机会就越大。
融合教育则是提倡让孤独症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据悉,市实验小学、市直机关幼儿园、七彩梦康复中心、咸宁光谷广场等4家单位,被省残联授予省特需儿童融合发展实验单位,为我市探索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之路带来了福音。
“希望社会能接纳孤独症这个群体,让孩子能在社会上有安身立命之地,体现活着的价值。”吕秀平说,对大龄孤独症孩子,职业定向能力辅导,也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便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咸宁日报记者 陈红菊)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