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跑山电工”的光阴故事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0-12-24 10:37

咸宁,地处长江中下游东南岸,幕阜山北麓,西北有江汉冲积平原区,中有大幕山至雨山低山丘陵区,南有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区。山川形胜,茂林修竹,平原与丘陵在这里相接,高山与湖泊在这里相遇。

咸宁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冻雨、暴雨、龙卷风频发。咸宁供电公司91.52%的供电区域在乡村,60%在山区,电网建设、运维多艰。咸宁人将奔跑在群山之间、为居民送去光明和温暖的咸宁供电员工,亲切地称为“跑山电工”。

1966年

春芽破土,电网起步

我叫戢金和,东北小伙,1966年作为技术人员支援咸宁电力建设,担任咸宁水电工程队队长,第一个任务是建设35千伏山坡输变电工程。

那年2月,我初到工地,除了讨论施工方案,就是熟悉环境。我的向导是工程队的王瑞海,直接领导叫罗金怀,当时是咸宁水利公司总经理。

我到工地第二天,王瑞海骑着借来的“大国防”自行车带着我去熟悉环境。那天,我们在山里逛了一天。傍晚不到6点,天就逐渐暗了下来,王瑞海把自行车蹬得飞快。我回头看,山间的村庄已然一片漆黑。

“金和你看。”王瑞海说,“这是小水电厂发的电,只能供应周边城镇居民照明。咸宁大大小小有150多座小水电站,基本都是晚上6点开始发电11点结束。等咱们这个工程结束,咸宁电网就能与武汉电网相连,告别限时限量供电,到时更多灯在夜晚亮起来。”说完,他笑了,有些骄傲。

经过一个月准备,我们终于进山施工了。工地的日子很枯燥,同样的工作不断重复。

3月的清晨,春寒料峭,呵气成霜,冻得我和工友们不自觉地打哆嗦。我咬紧牙关,用右手摇打孔机。这一用力,我手背骨节上的冻疮又开裂了,手掌上的老茧和水泡都被磨得生疼。

在横担上打孔,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电杆上所有的横担都是半截用钢,半截用瓷。瓷质横担容易断裂,所以在横担上打孔既要精还要灵,手不能握太紧,打孔的位置角度也不能有偏差。罗金怀说,就是看中我的打孔技术,才特地请我过来担任工程队队长。我听后很感动,将技术全部教给工程队的人。

1966年6月,历时4个多月,35千伏山坡输变电工程投产。也在6月,咸宁电力公司成立。

1967年春节,我走在咸宁城区的街道上,数了数,一共有60盏路灯亮了。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1978年。咸宁用电负荷快速增长。为缓解供电不足,我们着手建设咸宁城区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文毕山变电站。施工条件艰苦,大家努力克服。搭建脚手架拆下的楠竹,我们请人加工成150多个竹床卖出去;设备包装箱,我们加工成400余个啤酒箱卖出去,补充建设资金。工程中拆下的铁丝,我们则让人锤直再加工成水泥隔热板。购买变电站控制室内的地坪水磨石玻璃彩珠要260元,我们十几个人就凑钱付了款……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今,我退休20年了。我们这一代电力人有着不停奔跑、风雨兼程的精神。我们将这种精神寄予我们建设电网的山水间。

1995年

艰难困苦,点亮山乡

我叫范良进,是崇阳县金塘镇正源村的党支部书记,乡亲们都叫我“老范书记”。我们村离县城70多公里,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湖山。大湖山海拔1200多米,山势起伏,有很多山头。村里一个组只有30多户人家,还零散地分住在十多个山头上。

“什么?县里要来我们村解决通电的问题?我没听错吧。”1995年秋,村委会主任从县里开会带回的消息让我惊喜。1995年10月25日,电力施工队来到了我们村。施工队的队长是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叫吴纯炎,人长得十分精神。

山里地形复杂,施工困难重重,勘测仪根本不起作用。最终,吴纯炎决定多组织一些人手,用镰刀或砍柴刀一起沿着原来的规划线路砍掉阻挡视线的草木,然后一人拿一根几丈长的竹篙在山崖间来回移动,寻找最佳立杆位置。

村里的山很奇特,两山之间很近,中间夹着一条深沟,一眼看下去就是悬崖。山上只有一条村民走出来的羊肠小道。吴纯炎下定决心:“运输材料的车停在山下的寒泉村,所有材料由人工背上山,一边施工一边开山辟路。杆立在哪里,大伙就得住在哪里。”“我们村能干活的都跟着你们上山,出力气,搞后勤。”看着施工队充满干劲,我热血沸腾地说。第二天,村里的公鸡刚叫了两声,吴纯炎就领着施工队员和村民出发了。

170多根电杆,一台变压器,我们搬运了2个多月。有一根电杆从山脚抬到山顶花了3天时间。170多根电杆立杆、架线,在没有任何机械辅助的情况下靠人力苦干而成。他们说这是高山架线的奇迹。我笑着说这是“愚公移山”的故事。

11月的大湖山正是冻雨频发的时节。雨下在地上结成了冰,人一不小心就会“呲溜”出去几米。雨落在铁塔上瞬间结成冰,施工人员一不小心手指就被冻在了铁塔上,只得用温水慢慢化开。施工难,生活更难。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大雪封山,队员每天靠吃红薯填饱肚子。

11月28日,搭火通电时,正源村村民比过新年还欢喜。村里年过八旬的徐大爷拉着吴纯炎的手喃喃道:“电力施工队是共产党派来的。我们村能过上好生活了。”我看着墙上毛主席的画像红了眼睛。

我们村是咸宁地区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庄。后来,我时常想起深山老林中、羊肠小道上、河道纵横处,电力人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模样。

2008年

用心服务,冰雪丹心

我叫张公益,1978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来到通山县大畈供电所。抄表、收费、维护、抢修供电线路……我周而复始地做着这些工作。

大畈镇位于富水库区的边缘,大畈供电营业所就在小镇的中心,担负着毗邻富水库区四乡一镇的供电任务。大畈供电营业所服务的130余公里10千伏供电线路、133个低压配电台区,全部散落在群山怀抱的三垅四岔之中。抢修、巡线,大家都得翻山越岭、坐船赶路。

2008年2月,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来了!

冻雨!我看着窗外,30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即将有一场“恶战”。2月2日,天刚蒙蒙亮,我紧了紧雨衣,冒着风雪出门了。我花了5分钟赶到渡口。船在库区行驶了40余分钟才靠岸。接下来是30分钟的丘陵徒步跨越,然后又是65分钟的山路步行。山上笔直的楠竹全都歪七扭八地倒在了地上。所经之处,我能看到的都是倾倒后的楠竹压损电线的场景。我一边与村里协调,一边联系所里。“我初步巡视到的情况是山里四个低压台区断电。需要排查的故障点多,大家分成5个小组出发,排除故障点。”简单的碰头会后,作为班长的我迅速组织十几名抢修人员会同十几名村民分片区投入排险工作中。

一路上,大雾弥漫,沿途被压断或者压弯的楠竹在我们眼前形成了一个“楠竹隧道”。大家不得不一边清理路障,一边艰难前行。越往山上走,气温越低,寒气越重。寒风拍打着我的脸,生疼。冻雨不间断地下着,大伙的鞋子都进水了,安全帽上结冰了,手套全部透湿了,我们不自觉地瑟瑟发抖。最困难的还是砍倾覆在电线上的楠竹。不砍不能恢复送电,而一刀砍下去,楠竹会剧烈地反弹回来。一不小心,人就会受伤。

天色越来越暗,雪和雨几乎没有停过。晚上10点,地表温度降到了零下7摄氏度。大家已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打着手电筒,排查清除了20多个故障点。但是,前方还有新的故障……砍掉了多少竹子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只要一户没有复电,我们的任务就没有完成……

30多年了,平均每月我都会穿烂一双解放鞋,一年骑坏一辆自行车,三年就得更换一辆摩托车……从意气风发到鬓霜白发,我跑过的高山沟壑化成了眼角的纹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畈镇流行起一句话:“用电莫着急,就找张公益。”

父亲给我取名公益,就是要我为大众谋利益。现在,大家找的不仅是“张公益”一个人,而是“跑山电工”这支队伍。

2019年

创新创造,行则将至

我叫佘瑾,2017年入职咸宁供电公司,从事电气试验专业工作。

2019年,无人机在输电线路巡检、消缺中大范围应用。“怎么把无人机飞进变电站呢?让无人机高空巡检变电站里的避雷针、龙门架等。”农历春节过后,我一直琢磨这事。多想还得多试验。我联系了输电专业的无人机机长王鹏,带他去变电站里试飞无人机。他说:“我这无人机翻山越岭巡线,还就没进过变电站呢!”很快,无人机飞到了避雷针的上空。我看着高处金具上斑驳的防腐涂料陷入沉思:“就是让无人机飞上去看看?无人机应该能做到更多,比如代替人去给避雷针补涂防腐漆。”试飞之后回来,抱着试试的心态,我从网上买到了遥控电动按钮,把它加装在喷瓶的按钮上。

经过现场试验,我发现无人机自动喷漆装置还能给一些颜色标志、掉漆金具补色、补漆,大大提高了运维的工作效率,还降低了人员登高的次数。我给这个小发明取名为“空中防腐卫士”。王鹏试飞了“空中防腐卫士”,连连称赞。

我还喜欢做实验,把想法变为现实。我用编程技术做出了两款电气试验APP:一款是集合各种设备试验标准的“标准速查”APP,一款是包含所有试验原理和实物接线的“试验指导”APP。拥有两个APP“神器”的我,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助手小佘了,而是“老佘同志”。天知道,制作一个数据查找的APP,我写了九千多行代码。

2019年8月20日,晴空万里。在武汉220千伏军墨线沿线,我利用无人机巡查协助供电公司开展保电工作。“返航点已刷新,请留意返航位置。”飞行前调试完毕后,无人机发出了可以飞行的提示。我轻轻拨动遥控器上的摇杆,一架四旋翼无人机腾空而起,向远处的铁塔飞去。和我一同巡查的是输电带电班的李正师傅,他1997年入职。那一年,我才出生。“你看,像这种三四十米高的线路铁塔,我得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检查一基。你们这个小东西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李正感慨道,“现在运维电网的任务,以后就交给你们了。”说到这,我和他相视一笑。

从建成湖北省首个覆盖乡镇的新能源汽车快充网络,到启动打造5G应用省级标杆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咸宁市快速开展……新时代、新设备,我们将扛起“跑山电工”新的使命,发扬不断登高、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2020年

初心未改,不怠不荒

我叫簰洲湾,在我久远的记忆里,有水,也有好多模糊的身影。世人都知长江万里,却很少有人知道我。我住在武汉上游60公里处的嘉鱼县。滚滚江水来到这里,画了一个40多公里长的“C”字形,然后直奔武汉。这个“C”字便是我:簰洲湾。在我们,这里流传一句俗语:“簰洲湾,弯一弯,武汉水落三尺三。”

故事得从1954年说起。那一年,嘉鱼县遭遇特大洪水,当时防洪大堤还是土堤。白天,乡亲们去芦苇地里割芦苇,把芦苇一把把地扎起来插到江堤上用来抵挡洪水。夜里,村民将煤油灌在夜壶里,用芦苇做灯芯插到壶口上点燃。江堤上会挂起一排夜壶灯。大家披着蓑衣,穿着草鞋,靠着夜壶灯的光亮整夜守在大堤上。漆黑的夜好像是一个黑洞,雨滴滴答答落在里面。

1954年7月13日23时左右,土堤再也顶不住肆虐的洪水,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快跑!快跑呀!”我在呐喊,却没人能听到我的声音。看着被大水淹没的人影,我忍住没有哭,生怕泪水加重了洪水的力量。我看见微弱的夜壶灯光下,一名少年骑着一头水牛逃命。那一年,我被写进历史的内容只有短短一语:1954年,簰洲湾江水漫堤,淹没全境。

1979年,35千伏簰洲变电站投运送电。送电那天,镇上锣鼓喧天,像过节一样热闹。夏天防汛时,大堤上亮起了电灯。大堤用钢筋、水泥筑牢。曾经插芦苇防江浪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旧时的夜壶灯我再也没有见过了,但在防汛的日子里多了一群点亮“希望”的人。

2020年,进入梅雨季节,湖北省经历8轮强降雨。雨水来得急、下得猛。7月9日2时,大雨如注、电闪雷鸣,水位一路暴涨。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想起了当年那微弱的夜壶灯光。

大堤上,雨水里,跑来了熟悉的身影。他们已经有了统一的名字——国家电网湖北电力(跑山电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暴雨如注,他们争分夺秒地挖坑、埋杆、架线、安灯……风将他们的雨衣掀开,雨水将他们淋得全身湿透,但他们没有停下过手中的工作。我突然有些恍惚,好像在很久很久之前,也有那么一群人顶风冒雨抢险。那天的夜也是这么黑,那天我的呼喊是那么无力,可如今一切都不同了。

48小时,360000米!簰洲湾大堤照明全线架通!抗洪堤防上亮起一道“光明防线”!巨大的探照灯如同灯塔一样,照亮了滔滔江水,照亮了24小时巡逻的村民。我想起了水牛背上的青年。明亮的灯光下,他安全回到了家……

我叫簰洲湾,大自然给了我和这里的人防汛的职责。我见过他们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样子,也见过灯火通明、固若金汤的堤坝。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这就是关于“跑山电工”的故事。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行走在山林水畔,活跃在电力生产服务的第一线,践行初心使命,点亮美好生活。

故事总会留在过去,成为旧时光中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在继续,他们的故事将在时光中延续。

(文字/通讯员 华尔丹 特约记者 谌胜蓝 摄影 邓东峰)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人保服务暖人心
下一篇: 把自然生态写在鄂南大地上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