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工作岗位后,总会回忆起参加研究生面试时的一个场景:一位老师问我“是什么促使你放弃铁饭碗,选择新闻行业的?”我很坚定地回答:“因为我想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代言。”
2011年5月,途经温泉第一街时,我看到一位四十多岁的汉子,身上穿着一件写满了字的白汗衫,手里挥着同样写满字的红色条幅,情绪激动地向围观群众说着什么。上前了解后得知,他是咸安马桥镇人,正在读高三的儿子沈果突患白血病,无钱医治,求助无门的情况下走上了街头。
为了帮助他,我在周末赶赴武汉同济医院,看望沈果并了解病情。回来后,我先后联系沈果所在学校温泉高中、马桥镇政府、咸安区民政局、市民政局,争取捐款和民政救助;并打电话到沈果姐姐打工所在地浙江台州市玉环县,争取当地爱心企业家的捐助。
最终,沈果收到了各界捐款10万元。我不知道在这些捐助中,自己的奔走发挥了多大作用,可以肯定的是,我已经付出了最大的热诚。
我至今无法忘记沈果父亲那悲怆的眼神,那种为儿子“抢命”的急切和无奈。走近这些最底层的人并替他们表达诉求,我认为是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人文情怀。
2012年3月,通山县黄沙铺镇新屋村5组港背湾村民打来电话,反映因港背河的阻隔,孩子需要趟河水上学,已经发生了几起孩子被水冲走的事件。
我和同事驱车两个多小时,一路走一路问,赶到了这个荒僻的小山村。天上下着雨,我们找到港背湾的村民,一起来到港背河边,一人撑伞一人记录。港背湾留守的村民不多,听到记者来采访,纷纷赶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因这条河带来的辛酸,表达着他们急切的愿望——希望政府帮他们架一座桥。
在港背河边采访,我们感到河水透骨的凉,而港背湾的村民和孩子每天都要在这条河里趟来趟去。有了切身体会,才能够感受到群众渴求之热切。
稿子见报后,得到了市领导关心,事情很快有了回应:黄沙铺镇多方筹资21万元,帮助港背湾整修河堰,并在河堰上修筑一条人行便道。事后,我们接到了港背湾村民一个又一个感谢电话,尽管他们架一座桥的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
记者,是一个艰辛而充满挑战的行业,我会尊重我的职业,并坚持践行入职前的理想,全力以赴为弱势群体代言。(咸宁日报 王远远)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城吹响家庭助廉号角 领导家属争当廉内助
下一篇:
省人大预工委来咸调研要求完善人大监督力量
“江堤堤坡上的杂草都要割除干净,不留一处杂草!”12日晚上8点,咸安区横沟桥镇四邑公堤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横沟桥镇四邑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