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折扇“名噪一时”
在崇阳,工艺折扇、灯笼生产等传统工艺制造,主要集中在沙坪镇。提起沙坪镇的工艺制造,就不得不提原沙坪扇厂。
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最大的镇办企业,沙坪扇厂曾是沙坪镇人的骄傲。1990年,沙坪扇厂有600多名职工,年产值高达200万元。加上政府各项奖励补贴和出口提成,原沙坪扇厂厂长吴金旺说,扇厂效益“格外好”。
但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沙坪扇厂逐渐没落了。
1992年,政府硬性摊派指标不断增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折扇外销利润降低,扇厂效益一落千丈。
“1992年,去掉按照摊派指标上交给政府的,全厂只剩下80万。这其中,还不包括政府性的事务收费。”5月29日,吴金旺在接受采访时说,“硬性摊派指标未完成,导致资金链断裂,厂子运转不下去,职工信心动摇。”
1996年,沙坪扇厂进行改制,吴金旺和8位职工合资盘下。然而,由于承接了扇厂的巨额债务,加上股东内部对产品定位、运行理念产生分歧,几名股东纷纷撤资,到2002年,只剩下吴金旺一人坚守,沙坪扇厂更名为“崇阳银丰工艺有限公司”。
从沙坪扇厂走出的股东各自另起炉灶、自立门户,目前,崇阳银丰工艺有限公司和崇阳华宇工艺有限公司成为该镇手工制造的领头企业。
发展面临多重瓶颈
从沙坪扇厂走出后,崇阳华宇工艺有限公司不断创新,规模日渐壮大,产值连续攀升。华宇的产品全部销往美国、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
通过不断扩大规模,华宇公司的年产值有望突破1亿。但让负责人卢青云感到忧心的是:工艺灯笼、折扇的市场价格增幅不大,原材料的价格却增幅迅速,而且,厂家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也日趋激烈。
“劳动力资源短缺也成为一大瓶颈,很多国外客户主动上门问询,但因为人手和场地问题,很多订单只得无奈推掉。” 卢青云惋惜不已。
崇阳是打工大县,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对此,吴金旺深有同感:为了招工,企业不断提高用工福利,增发过节奖金,为职工买社会保险,以此吸引工人,都收效甚微。
顺应形势加速升级
如何重振传统工艺制造业?沙坪镇逐步明确思路,鼓励公司开阔视野,外出学习先进经验,顺应形势,重新定位产品,着力将产业做大做强。
为解决企业用地问题,沙坪镇全力推进镇工业园建设,征地20亩,用于解决企业的厂房建设问题。
为解决人力不足问题,该镇立足于推进机械化生产的思路,鼓励企业引进新的生产线,进行技术革新。
与此同时,该镇还引导企业转变思路,改变薄利多销的定位和单一的低端制造方式,普通大陆货采取机械化规模生产,中高端产品采取手工艺制作,融入崇阳、沙坪当地的人文要素,提高文化附加值;与武汉外贸公司合作,在本地合资创办外贸公司,直接为企业提供对外服务,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利润不被稀释。
“广阔的市场前景,加上政府的积极引导,沙坪的工艺制造业一定能壮大成为富民产业。”沙坪镇党委书记李林刚充满信心。(记者 王凡 通讯员 王晗 蔡灵花)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