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一个集山区、老区、库区、苏区于一体的省级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如何从这样的困局中寻求人才工作的突破点?近年来,该县立足实际,创新特色,育才、引才、用才,走出一条人才突围之路。
举办“村官论坛”系列讲座
紧扣中心“育才”
县委组织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乌鸡养殖、果木栽植、稻田龙虾”等四大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人才。以“村官论坛”为主阵地,对机关党政人才、农业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进行大规模专题培训。
近年来,该县从省、市委党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通山“开坛设讲”,内容涉及时政理论、经济管理、网络舆情等多方面。培训不仅进行集中讲授,还增加了现场互动、有问必答等环节,进一步延伸培训的宽度和深度。到目前,通山“村官论坛”已举办15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全县人才队伍水平。
实施“能人返乡创业工程”
挖掘优势“引才”
该县针对本地“规模企业少、在外能人多、拓才引才难”的状况,全县眼睛向外,充分挖掘、鼓励、支持通山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实现优秀人才与县域经济深度对接,优势资源向本地积聚转移。
县委组织部全面收集整理通山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建立通山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向在外优秀人才致一份返乡创业建设家乡的邀请信,利用回乡祭祖、返乡探亲、赶集聚会、节日联谊等时机,发动亲朋好友上门说服,用感情引才,以亲情留人。对返乡创业人才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设立“杰出人才奖”、“产业带头人奖”、“国家发明专利补助奖”和“伯乐奖”,分别给予10万、5万、3万及5000元奖励。现已吸引了湖北省“博士服务团”的许泱、黄俊潮等12人在通山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种养殖业项目5个,投资金额达15亿元,发展果木种植基地1000亩,创办乌骨山羊、万头奶牛场2个,带动就业1700多人。
开展专家接地气活动
服务基层“用才”
育才是基础,引才是关键,用才是根本。通山县从这一理念出发,积极组织各行各业人才开展“三联三开展”系列接地气活动,让人才智慧在基层闪耀。“三联三开展”,即每位专家、拔尖人才单独或者组团联系一个县外高级专家,开展柔性引进技术,联系一个基层课题小组,开展学术交流研讨;联系一个服务对象(企业、项目、学校、卫生院、专业村、产业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三联三开展”活动中,参与专家、拔尖人才达12名,深入基层51次,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个,帮助基层解决种养加等方面难题23件。
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农业实用人才队伍中开展“最后一公里”服务行动,让县乡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改变以往只在县、乡镇集中培训技术的旧模式,在农忙时节直接深入农村到户、到田间、到坑头,与农民群众“手把手”、“心贴心”进行技术传授,彻底解决农技推广中“最后一公里”“肠梗阻”问题。(通讯员 王能朗 郑望飞 伍仪武)
编辑:Administrator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程慧、通讯员钱成成报道:10日,通山县大畈镇杉木园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回归创业人士阚绍斌...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程慧、通讯员吉细满、周敏报道:“如今这街道变得干净多了,不仅每天有人定时清扫,还沿路设置了...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陈卫民、通讯员徐世聪、徐丽、何文报道:“儿子习惯了扶贫的缺席,妻子也习惯了丈夫的缺位,...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陈卫民、通讯员徐世聪、明洁 报道:“4日,负责石垅村1组苗木清理,5日,负责10组坟墓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