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咸宁新闻 >> 正文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创新促发展纪实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6-10-26 21:52

咸宁核电站项目效果图

九宫山风力发电

金盛兰优特钢项目

嘉鱼长江大桥主桩基完工

嘉鱼长江大桥项目效果图

三江温泉

  核心提示

  美丽香城泉都活力四射、魅力无限;大构想带来大变化,大项目带来大发展,大气魄带来大作为。香城泉都能获人间仙境之美誉,离不开历代咸宁发改人的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离不开他们默默耕耘、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离不开他们为美丽家园、经济强市的执着追求。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群众实惠最多的五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1035亿元,年均增长11%,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达到408.8亿元,年均增长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翻两番,达到4829亿元,年均增长2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0.12亿元,年均增长28%,是2010年的3.43倍;地方税收达到50.29亿元,年均增长29%,是2010年的2.57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3.55万元/人上升到6.47万元/人,提高近一倍。

  开展“重大规划项目启动年”、“推广PPP模式突破年”、“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年”三个投资主题年活动,推进项目大会战。建立了6604个、总额3.25万亿的项目储备库,抓紧启动咸宁通用机场、咸嘉临港综合码头及物流项目等一批“十三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武深高速嘉鱼北段等一批PPP模式项目建设,激活民间资本。突出抓好金盛兰冶金、立邦涂料等130个市级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近期,市委、市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位,结合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确立了“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为我市 “绿色崛起”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三大产业”创新推进的关键期。统筹生态文化环境与经济发展,构筑“三大产业”体系,既是咸宁融入、对接、服务武汉城市圈的客观要求,也是自身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规划绘就大宏图

  自1965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十个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并得到较好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后,战略研究、宏观指导、经济预测、中长期规划制定实施等方面工作不断加强,在规划制定上注重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取向和发展重点,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宏观指导性进一步增强。1998年咸宁撤地建市后,制定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等5个五年规划,在规划内容、编制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更加突出了规划的战略性、政策性、前瞻性、可操作性。

  “十二五”是咸宁发展极为重要、很不平凡、富有成效的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遵循经济、自然、社会三大规律和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坚持省级战略咸宁实施不动摇,坚持去稳竞进、效速兼取不懈怠,坚持正风肃纪、凝神鼓劲不折腾,深入实施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五大战略,总体保持稳中a竞进、稳中有进、稳中实进的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达到1030.07亿元,年均增长11%,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翻两番,累计达到4608.85亿元,年均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达到401.04亿元,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13.8亿元,年均增长22.6%,是“十一五”期末的2.8倍;高新技术企业9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5.6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8.3%;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7%,突破100亿,是“十一五”末的2.7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0.12亿元,年均增长24.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505元,年均增长11.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40元,年均增长13.3%;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5倍;累计出口总额15.7亿美元,年均增长20.2%,是“十一五”期末的3.08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近一倍,由3.55万元/人上升到6.44万元/人。

  “十三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三大产业”创新推进的关键期。统筹生态文化环境与经济发展,构筑“三大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城市,以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带动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生态产业链,实现绿色崛起。

  大旅游:坚持“打文化牌、走生态路”的发展战略,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全国性旅游产品、国际性旅游品牌、开放式旅游目的地……

  大健康:依据咸宁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选择医疗服务、药品(器械)制造和商贸、养生养老、健康食品为重点产业,同时培育体育产业、健康信息、健康培训三大产业,大力推动咸宁市健康产业发展特色化、空间布局集约化、服务领域高端化,打造咸宁健康产业发展基地……

  大文化:以产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脉。以“温泉”、“三国文化”等内涵为核心,以山水为景观特色,以产城融合发展为导向,打造集文化体验、养生度假旅游、休闲农业观光、生态人文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建设示范区。

  大项目带来大发展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市发改委作为项目建设主管部门,长期坚持不懈地加强项目建设力度,各个时期投资有所侧重。

  1965-1980年投资重点是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及各县公路、战备公路、桥梁工程以及基础工业和煤炭、电力、交通等薄弱环节,南川水库、湖北方向机厂、湖北发电机厂、蒲圻造纸厂等项目建成;“八五”时期投资重点为农业、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九五”时期,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改委争取到大量国债资金,使咸宁长江干堤加固、南川水库整险加固、长江引水供水工程、全市农网改造工程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进入21世纪,全市项目投资进入高峰期,呈现出项目个数增多、规模扩大、带动作用增强的良好态势。

  咸宁核电站项目总投资近800亿元,由中广核集团与湖北省能源集团共同出资。“十二五”期间,在执照申请、工程设计、设备采购与制造、现场准备、厂址保护方面已形成比较成熟的项目成果,累计完成投资34.7亿元,最新要求的21个核准前置文件,目前只剩下水资源论证报告评审、土地预审、可研报告评审等工作未完成。该项目主推AP1000技术路线,分二期建设,每期安装两台机组,单机发电量125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390亿度,售电收入近200亿元,可实现税收30多亿元。

  总投资70亿元的蒲圻电厂二期项目由华润电力湖北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在一期工程原址扩建2×1000MW燃煤机组,形成120亿KWH/年的发电规模。项目于“十二五”中期建成投产,年发电电120亿度,实现税金5亿元。

  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开通后,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极大地优化了城市圈的资源配置与共享,武汉有温泉、咸宁有江滩由美谈变为现实。

  市发改委把节能管理工作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提质增效、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通过落实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管理、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开展全民行动等措施,节能工作取得较大成效。2015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5821吨标准煤/万元(按2010年不变价),比2014年下降5.11%,比2010年下降48%,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下降16%的省定目标任务,超目标进度2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节能121万吨标准煤。

  2007年以来,市发改委对小水泥、小炼铁、小炼钢三个专项进行治理,共关闭小水泥企业15家,淘汰落后产能142万吨,关闭小炼铁、小炼钢企业13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91万吨,这些落后产能的退出,消减了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能耗,为产业结构调整留下了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市发改委还大力争取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组织实施了一批以燃煤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项目以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共争取国家和省建设资金11130万元。目前,这一大批节能、环保项目的建设,既大大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保护了环境,又强力推动了咸宁的绿色发展。

  大改革带来大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咸宁也揭开了发展历史新篇章。从实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工业企业的改革;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其他各项领域的改革;从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市呈现出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2016年以来,市发改委履职尽责勇于担当,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工作,在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牵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诸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工作,四项具体改革顺利推进:

  深入推进咸宁市国家生态与保护建设示范区

  一是修改与完善了《咸宁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并以咸政办函55号文批准实施;二是高起点编制了《咸宁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三是加大了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策划和储备力度,编制完成了《咸宁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库》;四是制定了示范区建设的相关保障机制和制度;五是启动了咸宁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一期工程建设。

  开展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一是成立专班,合力推动信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经过不懈努力。5月份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发文同意我市创建国家社会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后,我们与人行一道于成立工作专班,共同负责谋划、协调和推进全市信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二是完善咸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设方案。三是进一步深化崇阳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工作。四是初步启动我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市大数据中心在与省信息中心进行前期沟通的基础上,开展了平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我市信用信息平台将于6月底初步建成,并开展后续工作。五是制定全市诚信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我们根据省四部门(省发改委、人民银行、教育厅、团省委)关于诚信文化教育的联合发文要求,制定了《咸宁市2016年诚信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将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牵头编制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项

  为应对经济下行,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国家及省统一布署。目前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我们刚刚拿出“咸宁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总体方案”,正报市政府待审批后下发执行(市发改委牵头,各部门均分配有任务)。正大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和竞争优势,为咸宁十三五开门红和发展质效在全省进位实现弯道超越而努力。

  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工作

  一是积极落实推广联审平台建设,按照国家及省要求,对全市投资项目通过全省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实行网上在线审批,实行“统一规范、并联运行、信息共享、高效便捷”的工作机制;二是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要求,遴选了一批符合国家专项基金投放要求的项目,目前已下达两批建议计划12项,争取专项建设基金计划11.83亿元;三是拿出100个项目,分两批对民间资本开放。首批50个项目已经公布,总投资达到395.5亿元。 四是关于简化优化服务流程。严格实施每个事项4个环节、3个工作日办结和“八公开”。推进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升级,建立健全大厅功能升级,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网上办理等制度。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府部门权责清单,4月中旬已完成市级权责清单编制工作。市级权责清单共保留45个部门职权事项3013项,其中:行政许可200项、行政处罚1937项、行政强制29项、行政征收26项、行政给付30项、行政检查192项、行政确认100项、行政奖励8项、行政裁决9项、其他类382项。同时,每项职权对应编制了责任事项和运行流程图。(咸宁日报记者 汪俊东 通讯员 李志华)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建设大交通绘好新蓝图——咸宁交通运输工作扫描
下一篇: 咸宁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联席会议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