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澳高速公路
通界高速公路
咸黄高速公路
大广南高速公路
核心提示: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交通运输部门抢抓战略交融、政策叠加带来交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全力推进交通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咸宁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保障。
过去的五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抢抓机遇、创新驱动,克难攻坚、奋力拼博,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多项创新全国全省领先,其中两个重点项目纳入首批全国交通系统PPP试点,且湖北唯一;全省首创BOT+EPC招商模式建设高速公路,全省首建交通投资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逆势增长,首次突破200亿元,吸引中交集团、湖北交投等一批央企国企参与我市交通建设,招商成果显著。全心全意服务民生、保障民生,全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港口码头、物流站场等骨架路网和运输枢纽已初步建成,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十三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挑战,我市务必适应新常态,激发新状态、施展新作为,加速形成开放型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加速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加速推进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砥砺奋进 跨越发展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 “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41.48亿元,普通公路完成投资71.7亿元,水路完成投资7.18亿元,站场及物流完成投资5.64亿元,占规划投资目标197亿元的116.7%,超额完成规划投资目标,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五年增,较“十一五”投资118亿元实现翻番。
高速公路建设全省之最 “十二五”时期之前,我市只有1条全长76公里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十二五”时期,我市建成杭瑞高速、大广南高速、咸通高速等7条高速公路,总里程由76公里增加到457公里,高速公路密度由0.7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4.63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期增长了6倍,高速公路建设规模、里程及通车密度排名全省前列,形成了咸宁市区至武汉及周边县市一小时高速交通圈,高速公路县县通畅。
公路港站建设再上台阶 截止去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529.585公里,其中一级路279.6公里,二级公路1351.15公里,农村公路14763.9公里,提前实现100%乡镇通油路(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公路网密度为157.48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一五”增长19.2%。港航码头绽发新颜,“十二五”时期,新增航电枢纽1座,建成500吨级船闸1座,完成陆水河节堤至红庙14.5公里四级航道的整治,建成咸宁核电、方圆船厂、葛洲坝水泥专用码头、望山兴达货运码头嘉鱼港石矶头港区临江山物流园区综合码头等一批现代化、专业化的码头,咸宁港码头建设逐步迈入大型化、专业化之列,现代化的港口面貌开始呈现。客运站场总量再增,“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建道路客运站802个,其中新建三级客运站3个,四级客运站1个,农村综合服务站10个,候车亭407个,招呼站380个,改扩建二级客运站1个。咸宁市及所辖县市、区基本上都建有一级或二级客运站,部分明星镇、口子镇建设了三级客运站,行政村都建有候车亭或招呼站,联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客运站场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物流园区建设全省领先 “十二五”时期,争取市政府支持,出台颁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成立咸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编制了《咸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5—2030》,成为未来我市物流业发展纲领性文件。五年间,我市物流建设从无到有,全面推进了咸宁泉都物流中心、通城县综合物流园、赤壁康华物流园、咸安物流中心、崇阳的天成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目前我市物流园区项目开工率达到70%,远高于全省35%的平均值。另外,全市邮政服务网点达86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7%;快递企业78家,快递品牌22个,快递服务从业人员3500余人,寄投网点377个,已实现所有县市区和农村乡镇全覆盖。
履职尽责 服务民生
运输服务提质上档 “十二五”时期,全市营运汽车达到17692辆,其中:道路营运载客汽车3201辆(含出租车1541辆),营运载货汽车14491辆,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5%、8%、20%。全市完成道路客运量2.82亿人次、道路货运量1.81亿吨,分别比“十一五”期增长8.4 %、17.9%,基本实现了省、市际线路以高级客车为主经营,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经营,大吨位、专用货车快速发展的运输体系,道路运输生产能力持续快速增长,基本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公路养护创新提升 “十二五”期间,完成公路养护综合投资14.05亿元,实施公路大修585.53公里、中修238.55公里,危桥改造163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44.92公里。全市国省干线路面使用性能指数水平连续四年保持90以上,顺利通过了五年一度的“国检”检查。兴达公司研制的桥梁基础钢围堰施工清基吹气吸砂装置获得国家专利,“旧沥青砼再生技术、工艺及路用性能研究”获“湖北省科技成果奖”,2名养护工代表湖北参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分获装载机、压路机项目第二名和第六名,为湖北代表队荣获全国总决赛第一名起到关键作用,市交通运输局“剑麻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荣获咸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公共交通增量提质 “十二五”期间,市区公交车由2010年130辆增加到250辆,全部为清洁能源空调车,车辆档次明显提高。五年内,公交线路由13条增加至19条,共新增清洁能源空调大型公交车195辆,新建200多个公交停靠站不锈钢站牌,160余个公交不锈钢站亭,100个灯箱式站牌,全市公交线网覆盖率达90%以上,80%的城市居民能够享受乘公交车出行服务,绝大多数市民步行5至8分钟即可乘坐公交车出行。中心城区出租车新增出租车200辆达到656辆,企业收购原有挂靠经营出租车357辆,公车公营出租车达557辆,城市客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行业运营秩序、服务规范有较大的改善,居民乘车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城市客运发展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肯定。
创新驱动 持续发展
创新为王多元发展 “十二五”时期不断探索发展新思路,武深高速公路嘉鱼北段与赤壁长江公路大桥一同纳入交通运输部首批PPP试点项目中,全国首批十一个项目我市独占两元且全省唯一,全省首创BOT+EPC招商模式建设咸通高速公路,五年内共利用BOT、BOT+EPC等模式建设项目6个,招商引资约208亿元,与中交集团、湖北交投等央企国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且正在洽谈武深高速公路嘉鱼北段、赤壁长江公路大桥、潘家湾通用码头、南外环高速等项目,还吸引湖北交通投资公司投资建设我市大健康产业、生态农业产业和房地产产业等项目,合作关系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实干是金多渠融资 咸宁交通率先在全省组建了市交通投资公司,“十二五”时期,交投公司累计收储土地16宗,收储土地面积2084.08亩,通过“招拍挂”程序出让土地12宗,交易面积1206.08亩,成交金额5.577亿元,同时累计投资3.1亿元,建设新中心客运站、武咸一级公路、桂乡大道、咸通线毛坪至刘家桥景观公路四项重点工程,极大缓解了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有力支持了我市交通项目建设。
担当如山创建平安 安全是交通工作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切实担负安全主体责任,共进行安全检查800余次,检查国省道桥梁220座,农村公路桥梁1123座,排查安全隐患3600多处,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1100余份。建立了水陆综合交通运输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共编制修订完善各级各项应急预案125个,组建县市两级公路保畅通、水陆交通保运输、保安全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5个,现有专兼职人员601人,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纳入储备管理的应急运输车辆377台,船舶53艘,各类工程抢险救援设备40台套,救生器材2472件,消防器材408件,应急抢险物资8000余吨。全市二级以上客运站全部按规范配齐“三品”检测仪车辆安检场所,跨县以上营运车辆、危货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了GPS监控设备,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客渡船GPS远程可视化管理。全市水陆交通运输安全工作创造了连续19年安全渡运目标,市管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和道路运输无较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佳绩,有效的推动了全市水陆交通运输事业的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特别是荣获省政府表彰的2014年度全省安全生产红旗单位,同时连续四年获全省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和市政府2014年度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
立足现实 绘好蓝图
“十三五”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咸宁实施,本着“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机遇,以服务咸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加快构建市域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按照强化通道、完善枢纽、优化衔接、提升服务的建设思路,构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无缝对接、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十三五”总体目标是:以“四个体系优化,五个交通共建,六个网络成形”为目标,重点推进交通走廊、交通网络、交通枢纽、交通管养、运输服务、交通信息化及绿色交通等七大板块建设,把咸宁打造成为鄂南开放开发的门户、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中三角区域枢纽城市、鄂南旅游集散中心、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航运基地。
开局决定全局。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交通建设主要目标是:
——全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27.8亿元,普通公路16.5亿元,港航建设2.4亿元,站场物流建设1.3亿元。
——完成一、二级公路100公里,完成县乡等级公路6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50公里。
——开工建设武深高速公路嘉鱼北段和赤壁长江公路大桥两个PPP项目,推进武深高速公路嘉通段和咸宁(嘉鱼)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加快咸宁城区南外环高速公路、监利至崇阳高速公路和咸宁至九江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确保嘉鱼港石矶头港区临江山物流园区综合码头工程(1-4#泊位)全面完工并投入试运营,启动陆水河航道节堤至赤壁城区航道整治和嘉鱼港石矶头港区临江山物流园区综合码头二期前期工作,力争嘉鱼港潘家湾港区综合枢纽招商取得突破,新建咸宁市水上搜救中心及三湖连江水上搜救中心。
——确保湖北康华智慧物流园(赤壁康华物流园)、湖北嘉安综合物流园一期建成完工,推进咸宁泉都物流中心开工建设,完成赤壁现代物流园、崇阳县现代物流产业园等物流项目的前期工作,建成13个农村物流服务点。
——确保嘉鱼县中心客运站、通山县大畈客运站建成,推进通城县麦市客运站、赤壁市城南客运站建设,新建候车亭30个,招呼站50个。
——积极实施大修、中修和预防性养护工程确保调整后的国省道PQI值由现有的68提升到70,完成危桥改造8座;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继续探索建立治超长效机制,超限车辆控制在5%以下。
——船舶安全面达到98%以上,确保水路交通连续20年安全渡运目标。在建工程质量监督全覆盖,单位、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原材料抽检合格率90%以上,实体工程质量抽查总体合格率85%以上。
实现百年梦想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建成祖国立交桥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我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为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咸宁日报记者 汪俊东 通讯员 王建春 梁冕)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检察院落实“四个连环” 获人大肯定
下一篇: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创新促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