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阴雨绵绵,不适宜田间劳作。但在赤壁市官塘驿镇张思边村的梓木休闲观光基地里,村民佘四清穿着雨衣,在一棵棵果树间慢行。
他看到果树下的土壤松软了,就踩上几脚;看到果树上的枯叶,就轻轻摘下来;看到果树间的野草,就立刻拔掉……“这些果树,就是我的希望。”佘四清说。
今年40岁的佘四清上有80岁的患病老父亲,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他和妻子江晚香在镇上打零工,每年收入不足一万元,家庭较拮据。
精准扶贫工作到村到户后,佘四清家被确定为扶贫对象。佘四清的老父亲办上了低保,政府给予他扶贫贷款5万元,并帮助他入股到梓木休闲观光基地。他和江晚香还被安排在基地务工,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两三年后,果树挂果、基地成形,他们还将有分红。
对此,佘四清说,这次帮扶帮到了他的心坎上,既能赚钱,又能就近照顾老父亲和孩子,还让他成为了“小老板”。“看着这个基地,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就是想好好照顾它。”
听着佘四清的话,村支书刘弄璋深有感触地说:“扶贫就是要扶到群众心坎上。而‘个人定制’就做到这一点。”
张思边村有贫困户29户116人。经分析,总共有两个类型的贫困户。
一类是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给予政策兜底,即办理低保、解决吃、住、医疗问题。83岁的刘毓津和84岁的老伴及有智障的儿子儿媳住在一间茅厕里,在帮扶单位赤壁市住建局的帮助下,筹资5.3万元,帮他们建起两层楼房。另外还有几户贫困户也解决了危房问题。
另一类是像佘四清一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产业扶贫,或安排工作。村里有十多户贫困户被组织起来,和村里的果园等基地合作,并在那里务工,一年收入最少4万元。
刘弄璋认为,发展村里集体经济,也是产业扶贫的一种方式。目前,张思边村的集体经济有杉木基地40亩,年收入5万元;笋竹林200亩,年收入5万元;蔬菜基地40亩,年收入2万元;光伏发电500平方米,年收入4万元。
“这些产业走上正轨后,年收入可达20万。对改善民生、解决基础设施问题会起到很大帮助。”刘弄璋认为,这都是群众所期盼的,也是村干部们所期盼的。 (咸宁日报记者 马丽 通讯员 王文海)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鄂高地下通道亮灯不准点 将重新调整照明时间
下一篇:
找支点拔穷根 咸宁幕阜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