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湖北省政府副省长任振鹤为咸宁通山石垅村“一村一品”揭牌
市委书记丁小强视察畜牧企业
市农业局召开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座谈会
市农业局救灾物资运往农业重灾区
市农业局局长来华雄一行赴咸安调研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
开展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是加强农业系统干部作风建设、规范行政行为、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省农业厅、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的统一部署,咸宁市农业局高度重视,全面动员、周密安排、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强化责任、履职尽责、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持续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应有贡献。
履职尽责 扎实开展
坚持领导垂范,抓班子,专班抓。在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中,市农业局始终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重点,一方面领导全系统的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一方面查摆和整改各级班子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高度重视,专班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迅速安排部署全市农业系统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及时下发了领导小组和实施方案文件,成立工作办公室,抽调8人,组建2个工作专班,实行党组统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专班组织协调、职能单位各负其责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有效推进。二是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各级农业部门始终坚持广泛宣传,持续发力不松懈。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共印发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简报270余期,电视台宣传40余次,在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咸宁周刊等报刊刊载工作动态60余期,既增强公众对农业部门履职尽责的了解,又做到踏石留印、痕迹管理。
坚持开门纳谏,内使劲,外借力。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认真查找问题,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一是设立履职尽责督促检查意见箱和热线电话,以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二是发放征求意见函,向市直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发放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征求意见函400余份,收回问卷376份,整理意见建议共17条。三是深入到离退休干部家中、下属单位、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以及生产一线收集意见和建议。共走访单位50个,走访人数150人。四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自查报告35篇。五是共聘请政风督查员20人,配合行评代表和政风督查员开展明察暗访5次,收集意见建议10余条。找出市农业局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存在的五大类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的问题,二是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四是农业绿色发展问题,五是农业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问题。由于征求意见范围广,对于下一步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坚持边查边改,建制度,管长效。对照查找出的五大类问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各责任单位全面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目前,五大问题均已得到有效整改。同时,建立了三大保障机制,形成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队伍作风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干部学习培训机制、教育管理机制、干部联系群众机制、民主参与机制;从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组织专门力量对局里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逐步形成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促勤政廉政、以制度促效能提高的管理格局。二是建立严密的纪律教育监管机制。抓住“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主题活动,通过专题辅导、廉政课、警示教育、廉政新规知识和党纪法规知识测试等活动,分析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新形势,部署安排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打造一条党风廉政建设文化宣传走廊,在局办公楼悬挂廉政宣传牌、张贴宣传画30余块(张)。发表一批党风廉政建设宣传信息文章,在农业信息网上开设“党风廉政建设”专栏,促进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三是建立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加大支农项目和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力度,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抓好市场信息服务,引导调整结构,大力推广高效种养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抗洪救灾 主动作为
履职尽责贵在作为。今年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咸宁市6个县市区66个乡镇136.2万亩田地受灾惨重,全市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9.78亿元。面对“98+”灾情,全市农业部门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奋战在抗洪救灾,抗灾保生产的第一线,取得了明显成效。
未雨绸缪,主动作为,防灾减灾突出一个“早”。早在年初全市农业工作会上,市农业局就要求各级各部门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的思想,未雨绸缪。在汛期前,多次部署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完善灾前预案。建立健全了洪水、干旱、疫病、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应急管理系统。二是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市农业局及时通过门户网站、咸宁农业微信平台、12316等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及防范措施。提前向县市区农业部门、种养大户发送预警信息2000余条。三是落实防范措施。在汛期提前组织各农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清理沟渠,加固设施,提前收获成熟农作物,主动应对灾害。
勠力同心,全面动员,抗灾救灾突出一个“抢”。面对“灾害98+”,按照“防汛保安全、救灾保发展、救助保民生”的总要求,全面动员全市农业系统围绕“六抢”抢排、抢收、抢防、抢管、抢种、抢补,做到防汛与救灾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全市共安排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农业抗灾自救和恢复生产。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在危难关头与群众共进退,全市各级编制发放救灾技术手册30多万份,指导群众生产自救。市农业局组织8个技术指导组分赴各地指导救灾,在灾情特别严重的簰洲湾镇,工作组长期驻扎,开展分类指导,实行科技救灾。全市农业部门针对灾后生产物资紧缺,主动联系30多家农资供应商,调运水稻种子160.4万斤,玉米种子8.6万斤,蔬菜种子近万斤,化肥5000吨,农药121吨,确保了灾后恢复生产需要。水产部门发动5000余人投入生产自救,整修鱼池1.6万亩,修复电力线路4.6千米,修复池埂24.2千米。农机部门抢修农机具2300台套,水泵5800台套,为农业灾后自救提供设备支持。
注重成效,积极应对,恢复生产突出一个“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就是与时间赛跑,我市早部署,强落实,重实效,灾后生产恢复有序开展。7月15日在全省率先召开农业灾后生产自救现场会,现场展示的地势高的旱地改种秋玉米,地势低洼绝收龙虾田改种直播晚稻,设施大棚改种礼品西瓜和延秋蔬菜,有很强示范带动意义。7月23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了全市抗灾夺丰收现场推进会,将灾后生产恢复工作推向高潮。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技术服务实。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110个技术指导组500余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分类指导,举办各类培训200场次,接受农户咨询2万余人次。二是消毒防疫实。全市上下针对水淹畜禽养殖场进行了统一消毒灭菌,发放消毒水16.2吨,消毒面积达66.7万平方米,无害化处理因灾死亡畜禽54.3万只,无害处理比例达到98%,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三是病虫防治实。针对病虫害加剧趋势,组织发布虫情预报7期,联合专业合作社开展无人机喷药,抢抓灾后放晴时机,全市实现灾后抢防抢治稻田面积约95万亩。四是恢复效果好。全市因灾需要改补种面积31.77万亩,完成面积31.37万亩。其中完成蔬菜改补种面积13.54万亩,粮食改补种17.83万亩,挽回粮食产量15.09万吨。
痛定思痛,灾后重建,发展现代农业突出一个“远”。全市灾后重建谋求长远,务求实效。一是建立农业灾情数据库。二是编制农业长期发展规划。三是统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四是完善农业保险托底作用。在受灾严重地区建立农业再保险制度,加大风险识别,分散灾害损失压力。
产业规划 彰显特色
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既是一次自上而下全系统的作风整顿,更是对我们业务能力的一次锻炼提升。通过这段时间坚持不懈的推进,农业工作各项指标圆满完成,特色效益不断彰显。
粮食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22.78万亩,总产量108.16万吨。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85%。农业品牌化进程加快,预计2016年新增“三品”品牌20个,总数将达445个。
畜牧生产水平稳步提高。预计2016年全市生猪出栏300万头,同比增长6.67%;牛出栏3.5万头,同比增长19.45%;羊出栏22.5万只,同比增长7.35%。家禽出笼4000万只,同比增长6.68%;肉蛋奶总产量32.5万吨,同比增长3.54%。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16年全市特产作物总面积发展到246万亩,增长 1.36%,总产值103亿元,增长2.05%。茶叶面积发展到43万亩,增长7.48%、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增长8.76%。蔬菜播种面积160万亩,增长2.6%,产值78亿元,增长1%。水果面积35万亩,与上年持平,产值2.4亿元,增长4.34%。
农机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全市已争取补贴机具5568台(套),惠及农户3462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6万千瓦,同比增长6%。农机作业总面积达到700万亩次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5%。
创新发展 实现突破
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开展以来,对全市农业部门业务工作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今年我市农业创新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促进农业一产通过二产链接上三产。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5家。预计农产品加工完成总产值75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率为2.5:1。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特别是青砖茶加工,占据全省80%的份额,全国35%的份额。崇阳小麻花占领了全国70%的市场份额。羊楼洞茶业有限公司获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零的突破。
一村一品成效显著。市农业局结合各地特殊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农村风光,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9月21-23日,全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暨村企对接活动在我市举办。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湖北省政府副省长任振鹤、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肖旭明出席此次活动,对我市一村一品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全市一镇一业专业镇1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81个,其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6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6%。
项目建设再创佳绩。我市正在以整市为单位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并取得良好进展。这将是我市第一个国家级示范区,对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年来,我们积极争取项目,服务全市农业发展,2016年全市共争取各类中央和省级资金3亿元,加上以财政部门管理为主农业部门配合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预计全年资金总额6亿元。主要大项包括: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200万元,农村能源资金980万元,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资金35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100万元,畜牧产业资金2680万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850万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资金677万元,粮棉油生产发展资金525万元。2016年,我们重点争取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金800元,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资金1000元,畜牧发展金融创新试点资金1000元,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项目资金560元。在近几年的重大项目争取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无论项目数量还是资金额度都有大幅度增长。
环境整治 勇挑重担
农业环保是政府的民心工程,也是农业部门的责任担当,是绿色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今年以来,市农业局在省农业厅的指导帮助下,不断强化措施,加强源头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我们从种植业、畜牧业、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源头治理。
种植业污染源防治方面。一是开展精准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预计今年全市实施精准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4.8万亩,覆盖全市72个乡镇和827个行政村,占全年播种面积的76.6%,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0.5万吨。二是实施精准施药和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推广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预计全年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3%以上。三是加大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力度。加强化肥、农药包装袋的回收。大力推广可降解膜,同时要求生产者开展地膜的回收,在重点乡镇设立旧膜回收站,预计今年旧膜回收将达30%左右。四是设立污染面源国控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我们在咸安、嘉鱼、赤壁三县市设立了国控点,对不同耕作制度下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监测,为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畜禽污染源防治方面。一是全力推进我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工作。二是争创全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制定《咸宁市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召开全市绿色发展示范创建现场会,部署全市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工作。三是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今年全市创建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69个,其中创建国家级示范场2个、省级示范场6个、市级示范场30个、县级示范场32个。四是全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建设“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的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体系。出台《咸宁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各县市区根据养殖实际情况,出台了工作方案。五是全面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制定《咸宁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2015-2016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沼气利用、垫料吸附、污水处理、种养结合和有机肥生产五种治污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目前,全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已达到80.17%。
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目前,全市各类农作物资源量156.1万吨,其中水稻秸秆103.8万吨、小麦秸秆9.5万吨、油菜秸秆24万吨、玉米秸秆15.8万吨,其它3万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约13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85%。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安区高桥镇组建7个工作专班开展环保整顿活动
下一篇:
咸宁市交警部门开展“全国交通安全宣传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