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舍俨然,阡陌交通,芳草鲜美,这不是桃花源,而是崇阳县港口乡小沙坪村。8月初,记者踏入该村时,被那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改变而震撼。
美丽乡村建设,从“洗心革面”开始
“山大河浅穷窝窝,四面都是高山坡,田里收的不饱肚,三餐四季难得过!”在村里工作了11个年头的村党支部书记金时敏记忆犹深。
小沙坪村地处高堤河北岸、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旁,村前河湾内由于历年洪水冲击,形成沙洲,沙洲处至南边山脚下为小平畈,村庄因此得名。曾经,这里出了名的穷,大片的土地被撂荒,村民收入无门路。但凡有领导进村调研,总会有人围着“上访”!
精准扶贫开始后,该村通过引进中药材种植,在荒地上种起了黄精、白芨等,不仅让荒山披了绿,贫困户还依靠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脱了贫。
“破败房屋随处可见,村民们养猪养鸡,从村外回来还没进村就能闻到臭味!”金时敏说,虽然有了产业做底子,但落后的村庄环境让很多土生土长的村民都想“逃离”。在多次村湾夜话听取村民意见时,大家提得最多的是“要改变面貌”!
于是,从去年9月起,一场“洗心革面”的美丽村湾建设,在该村轰轰烈烈地兴起。
上谢屋场,干群齐心保留“乡土味儿”
上谢屋场是该村最先打造的村湾。这里共有居民42户,人口160人,以谢姓村民居多而得名。起初,由于资金不够,如何花小钱办成大事,成为摆在乡村两级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请人来规划,费用至少要5至10万元,我们没这个钱”“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适宜种什么树、什么花草,路么样修才便捷,水渠么样走才科学,有哪些材料可以就地取材等,我们自己比城市规划专家还要在行”……村湾夜话上,村民们提议要自己动手打扮家园。
村两委几经商议,决定由村干部金榜带领村党员干部组成一支“乡土规划师”,负责动员村民参与自家房前屋后设计建设方案,催生出符合本地特点的乡土味规划。
“不要高大上,不大兴土木,只拆除矮破旧,最大限度保留村湾原有风貌。”本着这一原则,他们对老旧瓦房采取黄泥“三合土”糊墙,新式平房进行刷白美化,最大限度保留农村的记忆;规划每一片菜地、每一条沟渠的环境整治内容。同时,坚持生态优先、依山就势、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树从山上移,砂石从河里运,泥土从山上挖,茅草从山上割。
记者在村里看到,河港里取出的鹅卵石,被铺成了田间小路;村民家的菜园,以木桩或竹条编上篱笆;小院落用石头和砖瓦砌的矮墙围成;破旧的老房子,墙面刷上“三合土”,再画几幅田园画,乡土的味道就更浓了……
“群众成了主角,乡村建设才有原动力!”金榜说,上谢村湾建设时,村民们积极“参议”、主动“参与”,纷纷献策献智,为他们提供了新思路。而且,施工到谁家门前,谁就主动出工帮忙,该搬的搬,该拆的拆,该扫的扫,家家户户都参与了进来。
63岁的谢国旺老人将自家的菜园让出来,供大伙儿建小游园;50多岁的谢潜龙让出自留地,用于修路;在外的人也是,但凡村里建设需要他们让地让路的,村干部一个电话打过去,他们二话不说,满口答应。
征地拆迁,村里没花一分钱。上谢屋场打造完后,总投入不超过50万元,但在外人看来,却已达到百万元的效果。
比学赶超,争建“升级版上谢”
上谢屋场建起来后,港口乡党委政府又以“耕读传家、忠孝仁义”为主题,对该村湾的公共老屋进行修缮,并赠送一块“耕读传家”的匾额悬挂在屋檐上。村民们“倍感荣光”,其他村湾的人听说后,纷纷跑来参观。
“上谢能建这么好,为啥我们不能?”一时间,全村14个村湾兴起了“学上谢、比上谢”之风。
在与上谢屋场相隔不到1里路的占家湾,今年4月,也参照上谢屋场的建设模式开工建设。如今,占家湾门前曾经淤塞的大梅河被整治一新,成了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泥泞狭窄的村道被硬化一新,路肩的空地上栽满了黄精;荒弃的菜园和牛棚,配上“三合土”的矮泥墙,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
“占家湾30多户100多人,义务投工投劳200多个!”金榜告诉记者,有了上谢的建设经验,占家湾建起来就容易多了,目前,这里投入不到10万元,但却建成了一个“升级版上谢”。下一步,将按照打造“黄精小村”的目标,让占家湾走上药旅融合之路。
13组的姜家湾也“蠢蠢欲动”,从今年6月起,村干部金雪峰就长期驻扎在那,带着101户500多位村民打造美丽村湾。目前,门口的大水塘、河堤、循环路已被修葺一新,正在规划打造“姜堤公园”……
记住乡愁,重塑乡风,留根护魂增内涵。记者走访时,发现小沙坪村湾湾都在行动,在“美颜”的同时,他们始终注重挖掘传承与发扬村庄人文历史资源,留住乡情乡愁,续好乡风的“脉”。通过选树典型、文明评比,墙体喷绘等形式,让好村风、好家风、好民风深入人心。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见习记者 王苒宇 通讯员 刘伟)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宁市多部门“寻根问诊”确保水质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