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九曲西流水,十里画廊绕月山。9月29日,崇阳大市村,秋色斑斓,美若画境。
“老丁,你看这块石头这样摆放可好?”该村五组丁家湾,66岁的村乡贤理事会会长丁仲祥还没到家就被人喊住。
只见一块巨石被挖机悬空吊起,旁边一群人正找地放置。老丁急跑过去,左瞅瞅右瞄瞄,指挥挖机定下合适位置。石头放妥后,美观且气派,村民不禁个个喜笑颜开。
“有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说、事事有人管,这才是农村人该有的幸福生活。”老丁感慨。
其实,几个月前,老丁还犯嘀咕:丁家湾是全村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别处都在搞建设,这里怎么没动静?于是,找到村“两委”要“资源”。
“建设得好的村湾,都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村支书程桔直言。
有样学样!老丁带着湾里人到其他村湾学习,发现“村湾夜话”非常有效。
说干就干!8月25日,丁家湾“村湾夜话”召开,商量怎么把湾里建设得更美。第二天,按照商定的方案,大家一起动手。
有人无偿让出房前屋后的杂地,有人自主拆掉古树下的围墙,有人从山上挖来花草树木用作绿化……
没钱怎么办?老丁带头捐款,并同组长、党员代表一起联系组里在外成功人士,深入村民家发动捐款,还引导将组集体所有资金投入村湾建设。短短几天,就筹得11万多元。
有些人手头不宽裕,以投工投劳来支持。为了尽可能减少资金投入,大家就地取用石材砌河堤……家家出力,户户出工,不到一个月,丁家湾大变样。
“改变村湾面貌,光靠几个村干部哪行?得人人参与进来,但关键要选好领头人。”村主任王存勇说。
在共同缔造活动中,作为县委书记郑俊华的试点村,村“两委”探索“党建+乡贤”治理模式,成立村、组两级“乡贤理事会”,将品行好、有声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致富能人等,推选到理事会中,以此引领和激发群众自治活力。
下湾位于大市村进口处,民房与道路临近,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村“两委”决定绕过湾子新修环形路。
可修路得从村民的菜园和山林经过,开始没一人同意。村、组两级乡贤理事会成员三番五次挨家挨户做工作,磨破了嘴皮子,最终,村民们无偿让地、投工投劳。
很快,宽阔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下湾人感受到了幸福,同时也感受到了在共同缔造活动中站“C位”、唱主角、挑大梁的快乐。
在后来的建设中,只要乡贤们一声呼唤,他们纷纷出资出力。修亭子、修古井、建花园、建停车场等,还制定《组规民约》,聘请村民担任村湾保洁员、河道清洁员、“门前三包”管理员,并由乡贤、村民代表进行考评……下湾更美了,成为网红打卡地。
北干渠是大市村重要的水利枢纽,过去,全村及大市河下游沿线的稻田,全靠它引水灌溉。随着村民外出务工,种田的少了,该渠被荒废。渐渐地,渠内淤塞严重,排水不畅,一下雨,很多民房浸水。今年该村将北干渠整修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年近70岁的乡贤庞西明和80后青年庞阳勇正在察看干渠施工。从6月25日开工至今,他俩一直在为整修北干渠的事忙碌,挨家挨户做工作、带领村民义务投工、顶着烈日监督工程质量……
因过度操劳,庞西明嗓子沙哑得说不出话,只能用手势告诉大伙儿一个好消息:“1米宽、90公分高的渠道已全线疏通了!”
“乡村振兴,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乡贤们恰好能弥补这两点。大市村的乡贤,今年可着实办成了几件像样的事。”白霓镇人大主席饶清文感慨,从村民脸上越来越爽朗的笑容中,总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一份责任,以及不断由此产生行动的自觉和自信。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敏 马丽娅
编辑:hushao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