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咸宁新闻 >> 正文

第九届湖北省道德模范咸宁市候选人风采①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3-07-29 09:22

张向温:志愿老兵赤心向党 捐款捐物倾尽所有

张向温,男,193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抗美援朝老战士,赤壁原蒲圻碳素厂退休职工。1951年7月,年仅16岁的张向温随志愿军赴朝作战。战场上,他视死如归、奋勇杀敌;复员安置后,他省吃俭用,将省下来的30多万元捐献给国家;顽疾缠身行动不便,他坐轮椅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推动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曾获得湖北省模范退役军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荆楚楷模、咸宁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赴朝作战,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1951年,年仅16岁的张向温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50师入朝作战,保家卫国。

在朝鲜战场,张向温和战友们出生入死、奋勇杀敌。有一天,美军发起突袭,敌机先后四次轰炸,全连将士激战两昼夜,用生命坚守阵地。

老人含泪讲述战争的激烈:“袁指导员和战友们全部牺牲了,全连就我一个人活了下来。”

“Surrender quickly(快快投降)!”回忆起使用“中式英语”向美军喊话劝降的情形,已88岁高龄的老人精神振奋,言语铿锵有力。

一心向党,捐款捐物“应献”尽献

1984年9月,有关部门为张向温落实政策并解决工作,49岁的他来到赤壁原蒲圻碳素厂工作。

1986年,赤壁市启动重修烈士陵园计划。得到消息后,张向温立刻将积攒下来的280元钱全部捐了出去,而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养育了我,我愿用一切回报党。”张向温恳切地说。

1994年,支持三峡工程,他捐去3000元;1996年,支持赤壁新区建设,他捐出3000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张向温老人次日就汇款6600元。汇款回执单上,他留下姓名“应献”。

为什么留这个名字?张老说,国家受灾,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种时候应该作奉献,所以汇款人就写“应献”。

对党对社会,张老是毫无保留、“应献”尽献。对自己和家人,张向温老人则能省则省:常年租住在一间十几平米的破旧车库里,全部家当不超过一千元。女儿出嫁,张向温没有给她置办一件像样的嫁妆。

30多年来,张向温老人累计捐款捐物三十余万元。一张张汇款回执单,一个个“应献”签名,见证的是一名志愿老兵对党、对社会的赤胆忠心。

赓续精神血脉,坐在轮椅上播撒红色种子

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张向温以一名老党员的名义,将存折里6万元积蓄全部捐出;组织上送来的1万多元慰问金,他自己分文未留,全部用来购买《红星照耀中国》《闪闪的红星》等红色革命书籍捐给学校,推动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因患有严重的脉管炎,加之腰间盘突出,晚年的张向温老人行动不便、长期卧床,偶尔起身也只能坐着轮椅。

“我要给孩子们讲讲‘红船精神’讲讲‘跨过鸭绿江’的故事,让孩子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张向温老人硬是让志愿者把他抬到学校,自己坐在轮椅上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红色的种子。

王值军:甘当孩子们实现梦想的“摆渡人”

王值军,男,汉族,197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尺冲教学点教师。毕业后,王值军就扎根青山库区唯一的“孤岛”教学点。28年来,教学点曾被暴雨冲垮,历经重建和搬迁,而他坚守岗位,以校为家,用一艘木船“摆渡”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求学路。王值军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荆楚楷模、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坚守孤岛,守护学生无怨无悔

1995年,王值军从蒲圻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盘山教学点教书。这里位于青山水库上游,三面环水,像个孤岛,是崇阳最边远的教学点。

为了让住在偏远库区的学生有学上,王值军自费做了一个小木船,“摆渡”接送学生。遇到天气不好、水位上涨,他会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在学校吃饭和留宿,并照顾年龄较小孩子的起居生活。  

“有的学生家长有事情,一住就是一周。孩子们都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王值军说,每天挑水、烧水、做饭甚至给孩子们洗衣服都是他当时的日常,忙完这些,才能开始一天的教学工作。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学生,王值军住在学校。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20余年。 

“学生是我留下来的最大动力。”这些年,王值军有好几次调到城镇去教书的机会,但他最后都放弃了,他说自己放心不下这些偏远库区的孩子。

爱妻病故未能陪伴身边,“摆渡”学生却从未缺席

“我的爱人在2007年病故了,当时只有23岁。”提到爱人,这位敦厚的汉子声音哽咽。他说,最愧疚的是因为忙于工作,妻子生病期间没有好好陪护。爱人去世的时候,自己也不在床前,没能送她最后一程。

自妻子去世后,王值军独自带着儿子以校为家,同时还要照顾双方三位年迈的父母,辛苦忙碌可想而知,但王值军从没有落下学生一天课。

28年来,从最偏远的盘山教学点到合并后的尺冲教学点,“摆渡”的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王值军却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王丹考上了武汉科技大学,李哲考上了武汉大学……”说到这些学生的时候,王值军脸上充满了自豪。

28年间,王值军让一个只有800多个村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的库区小山村,走出了30多名大学生,这不得不称之为一个奇迹。

“我只想把我们这里的学生送出大山,让他们能够走到外面,走得更高更远;也希望他们学成归来,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建设成金山银山。”王值军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如今,新修的尺冲教学点里多了2名代课老师,都是王值军曾经教过的学生。他们从这里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最终选择和王值军一起坚守在乡村,承担教育使命,传承教育精神。

舒诚树:火海中“抢出”四名被困儿童

舒诚树,男,1976年6月出生,咸宁市通山县公安局燕厦派出所北冲村辅警。凌晨3点,火光冲天,几名儿童被困火场,舒诚树接来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浇下,冲进火海,肩扛手拉抢出4个吓呆的孩子。2023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头条推送舒诚树火海救娃的感人事迹,众多网友点赞。荣获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特别奖。

他冲进火海,救出四条生命

2023年3月13日凌晨3时许,通山县燕厦乡北冲村一民房深夜被柴火引燃,火光冲天,还有儿童被困火场。

驻村辅警舒诚树接到救火指令后,迅速携带灭火设备赶往现场救援。在现场,火势十分猛烈,还在往隔壁房屋蔓延,几名在场的村民都不知所措。舒诚树用灭火器对着火苗根部一阵狂喷,但不见火势减弱,灭火器也快用完了。

“阿树,快救救我的孙子啊,几个小孩还在里面啊!”房主舒大娘哭着求救。舒诚树来不及多想,迅速从屋外的水龙头接来一盆冷水,从头淋下打湿衣服,奋不顾身冲进了火海。

在孩子所在的房门口,他背对着蔓延过来的火苗和浓烟,不顾一切冲进房内,肩扛手拉“抢出”四名被吓坏的孩子。

孩子平安脱险的同时,大火也已从一楼蔓延至三楼房顶,房屋的玻璃都已烧碎,木质房梁早已烧断,不时还有瓦片往下掉落。为阻止火势向周围房屋蔓延,舒诚树又继续与村民一起用水桶接水灭火,并将已经被烧得滚烫的液化气罐搬运至安全位置。当日凌晨6时许,在警民合力扑救下,大火最终被扑灭。除了舒树诚因吸入太多浓烟,声音沙哑不时咳嗽外,所有人员都平安无恙。

2023年3月17日,舒诚树荣获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特别奖,获正能量奖金1万元。他分毫不取,全部捐给了受灾的舒大娘家。

他用诚心换来群众安心

2019年,舒诚树成为通山县第一批正式上岗的驻村辅警。4年的时间,他从调解员、宣传员到治安巡防员,身上多了很多标签,村民也把“有事儿找小树”挂在了嘴边。

今年初,村里几户人家因打牌问题产生纠纷,一屋子人吵吵嚷嚷、剑拔弩张。舒诚树挨家挨户上门调解,帮助解决矛盾纠纷,让村民之间重归于好。

“有事找阿树就对了!”这是北冲村村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成为驻村辅警以来,无论是村民误食老鼠药、脑溢血急事大事,还是孩子放学没回家、狗咬人、电线断了等小事繁琐事,只要村民们一个电话,舒诚树准会立马赶往现场。

“一定要做一名让群众满意的辅警”,这是舒诚树一直秉承的工作准则。凭着这种责任与担当,他像一颗“钉子”般,稳扎在最基层的北冲村,平凡却不平庸,为人们带来点滴感动。

龚云兵:三十载“跑山”不止 只为点亮万家灯火

龚云兵,男,汉族,1972年5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崇阳县供电公司金塘供电所主任、党支部书记。他主动放弃县城工作,选择驻守最偏远的山区供电所。30余年来,他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当好“跑山电工”,只为点亮万家灯火。曾获得国网优秀共产党员、省公司文明创建标兵、咸宁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扎根基层:他主动选择驻守最偏远山区供电所

1990年,龚云兵从电力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崇阳乡镇供电系统工作,这一干就是33年。

从白霓到路口,再到沙坪,又回白霓,再到桂花泉、青山……崇阳县供电公司总共有9个基层站所,龚云兵在7个站所工作过。期间,有28年在农村供电所(变电站)工作。这28年的除夕,龚云兵都是在所里值班度过。

2013年,组织上考虑龚云兵常年在乡镇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决定把他调回城里工作。三年时间不到,一心想着偏远山区群众用电的龚云兵,主动提出申请,要求到崇阳最偏僻、基础条件最差的金塘供电所去工作。这一去,就一直干到现在。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龚云兵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奔走在服务一线。

同事给龚云兵统计了一组数据:崇阳县18万供电用户,龚云兵服务过14万余户;全县1900多平方公里,龚云兵翻山越岭巡线走过1400平方公里。

跑山不止: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只为守护万家光明

金塘镇是崇阳县海拔最高、最偏远的地方,10千伏供电线路有4条,全长130多公里;其中一个村庄30户人家,却分住在15个山头。

10千伏跳闸频繁、投诉居高不下、线损高,是龚云兵到金塘供电所负责后面临的三大难题。为保障山区群众用上电、用好电,龚云兵带头当起“跑山电工”,带领同事们坚持每个月徒步巡视一次,每季度集中清障一次。一年时间,大源线跳闸率下降80%,金塘供电所供电跳闸率下降70%,实现用户“零投诉”。      

2017年6月23日,特大暴雨袭击金塘。早晨5点,天刚麻麻亮,龚云兵带着同事们一头扎进雨中巡线,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点才完工。因劳累过度,龚云兵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抢救。

而这,已经是龚云兵因在大风、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中超负荷工作,第三次病倒在抢修保供现场。

2022年2月7日,正月初七,天气预报将有大雪。刚刚值完春节班,才回家待了一天的龚云兵立刻返回金塘供电所,组织同事们去“跑山”巡线。

大雪最深处达一尺厚,车子无法通行,龚云兵和同事们背着二三十斤的工具徒步进山,饿了就啃一口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渴了就吃口雪,一直巡线到晚上十点多才收工,成为全县最早恢复供电的乡镇。

入户抄表,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应急值班,他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供电抢修,他累倒在现场还不下火线……

“我愿一直这样,跑在山区一线,当好群众的‘光明使者’!”龚云兵说,看到万家灯火亮起,自己再辛苦也是幸福的。

范晓霞:科技攻坚20载 让中国制造获世界认可

范晓霞,女,汉族,197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工作20年来,范晓霞坚守一线研发岗位,常年与“铁疙瘩”“黑油泥”打交道,在传统的起重工业领域拼出一番新天地,累计获得20项专项授权。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湖北好人、荆楚楷模等荣誉称号。

爱岗敬业不怕苦,带出创新工作室

2003年,大学毕业的范晓霞进入三六重工公司,成为一名技术员。从此,试验台、车间、资料室,处处可见她娇小而又忙碌的身影。

2012年,德国客户下了一份订单,订购的产品要求起重设备在停电时能提升16吨重物。这相当于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把10辆小车提升到7层楼顶。世界各地的同行厂家生产了68台产品运到现场竞争,最终全部失败。

“项目越难越要拿下,不能丢中国制造的脸。”高难度激发了范晓霞不服输的劲头,她率领技术团队“拼了命”般攻坚研发。

三个月时间里,范晓霞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到凌晨。产品进行模拟试验时正值大雪,20多米高的露天试验台上寒风刺骨,范晓霞和安装工人一次次攀上高台调试,直到深夜试验成功。现场验收的德国监理不由竖起大拇指,连连赞叹她的专业与敬业,该产品至今还在安全使用。

爱岗敬业、勤于钻研的范晓霞很快成长为技术研发能手,先后完成多项技术发明革新。2019年,以范晓霞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湖北省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

科技攻坚不停步,取得20项专利授权

“技术研发工作没有‘朝九晚五’。”范晓霞说,她从事的这个行业主要是非标定制,一切都要按照客户要求量身定制,几乎从不生产“重样”的产品,因此她一年到头基本都处于研发、出差相互穿插的状态。

2005年,公司接到广州地铁集团的订单,范晓霞多次往返广州,同业主单位沟通对接。

当时范晓霞正好怀孕,妊娠反应很强烈,从广州返回时正值年关,范晓霞和同事好不容易才买到临时加班车的站票,火车过道上都挤满了人,她挺着大肚子一站就是20多个小时。

最终,范晓霞领衔研发的地铁葫芦得到了业主单位的高度认可,在国内很多地铁项目中作为指定使用产品。

科研创新无止境,攻坚克难不停步。截至目前,范晓霞个人取得了20项专利授权,发表学术论文6篇,实现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突破。

一片匠心献重工,助推企业创新成长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范晓霞始终提醒自己和团队:坚守匠心、不断创新,让产品更硬核,让企业更具竞争力。

2017年,范晓霞带领团队研制国内最大的46°爬坡检查车产品。该产品要用在四十多米的高空,在46°弧面钢轨停车一旦出现下溜,轻则无法正常使用,重则车毁人伤。

“我来吧,你们隔远一点儿。”在最关键的淋水爬坡模拟试验阶段,范晓霞坚持把危险留给自己,总是冲在最前面观察情况、调试设备……研制出来的产品成功替代进口产品,一举填补行业空白。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范晓霞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刘细谷:双脚当手写就大爱人生

刘细谷,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崇阳县残疾人互助志愿者协会会长。九岁时因触电失去双臂,困难面前,他没有怯步,而是迎难而上,用双脚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路。他用双脚写出16万字自传,售书所得利润全部捐出;他自筹30万元建起图书阅览室,只为改变家乡文化落后面貌;他带领一帮残疾人,长年从事社会公益,为1000多位残友提供帮助。曾获得中国当代公益先锋人物、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用双脚写出16万字自传激励他人 

刘细谷自幼命运多舛,9岁时不慎触电痛失双臂,11岁时父亲因病撒手而去。接连打击面前,刘细谷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以脚代手,刻苦磨练。先自立,用脚穿衣、吃饭、做饭、穿针引线补衣裳等;再自强,用脚读书、写字、干农活、做木工、放电影。

凭借着坚强不屈和顽强拼搏,刘细谷多次参加全国、全省残运会,十多年间夺得20多枚奖牌。

为激励更多人顽强奋斗、做命运的主人,从2003年开始,刘细谷花了十年时间,用双脚写出16万多字的自传《我用双脚写人生》,并将售书所得利润全部捐出,为薛丙文、丁东海等60多位残友购买轮椅,帮助他们走出家门。

自筹30万元建起图书阅览室

因残的刘细谷,对知识的向往如饥似渴。1977年,他将自家的卧室改成了书屋,建立了该县第一个家庭文化室。他用捡破烂、做椅子攒的钱买来一些科普、致富方面的书籍,还添置了军棋、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等娱乐用品。

2014年春,刘细谷又筹资30万元,在乌土山公路旁新建一个300多平米的文化中心,新建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室、休息室和文化广场,添置图书6000多册,免费供村民学习休闲。

爱心撒向1000多名困难残疾人士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更好地帮助残疾人,2010年,刘细谷发起成立“崇阳县残疾人互助志愿者协会”,带领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开展“学雷锋志愿助残”“精准扶贫”“无偿献血”等一系列公益活动,用爱温暖着1000多名困难残疾人。

这些年,刘细谷先后捐赠30多万元用于扶贫助残公益事业,在他的感召下,崇阳县残疾人互助志愿者协会从最开始的18位肢残会员,发展到300余位。“很多残疾朋友通过协会解决了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残疾人士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刘细谷说。

徐汉青:见义勇为 挺身撞倒盗窃嫌疑人

徐汉青,男,1987年3月出生,咸宁美团外卖温泉站骑手。2022年6月1日凌晨1时40分,正在温泉第一街附近取餐的美团骑手徐汉青看到民警正在追捕嫌疑人,见嫌疑人正准备逃跑,徐汉青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将嫌疑人撞倒在地,协助民警将其抓获。曾获得咸宁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央政法委2022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季度榜”。

民警凌晨出警,嫌疑人闻风逃窜

2022年6月1日凌晨1时40分许,咸宁市公安局温泉分局岔路口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温泉第一街”有群众求助。民警赶赴现场后,发现系“温泉第一街”一美甲店店主报警。

报警女子神情惊恐,民警了解情况后得知,10余分钟前有盗贼撬动店门。店主听到动静后起身查看,发现门锁已彻底损坏,且门口有黑影向第一街巷内逃窜。

民警随即按报警人所指方位,向第一街巷内巡逻。在相隔50米的临街店铺边,民警发现一男子躲在阴暗处。该男子察觉后迅速逃窜,民警立即沿路追赶。

外卖小哥挺身相撞,阻断小偷逃脱机会

追至“温泉第一街”与郭林路小学交汇口,民警和盗窃嫌疑人双双摔倒在地。在嫌疑人即将起身继续逃窜时,正在附近取餐的美团骑手徐汉青听到民警呼喊:“帮忙,大家快帮忙。”循声望去,只见民警正急着追捕嫌疑人。他顾不上完成订单,一下子冲到嫌疑人面前,想要堵住他的去路。突如其来的人影把嫌疑人吓得一愣,可是下一秒,嫌疑人就继续朝着徐汉青的方向逃窜,显然是有了破釜沉舟的打算。徐汉青见状,来不及多想,紧紧盯着嫌疑人的动向,在嫌疑人快要接近他身边的时候,顾不上危险,一头朝嫌疑人撞去,随后一拳挥向嫌疑人,将嫌疑人击倒在地。而这一瞬间的事,为身后追击的两位民警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协助民警将嫌疑人抓获。

徐汉青的勇敢拦截、奋勇一击,击倒了邪恶,秉持了正义,弘扬了社会正气。他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过往,为护正压邪、人人有责树立了榜样。

当被问及当时怕不怕时,他说:“没有想那么多,也来不及怕。看到警察和小偷都摔倒在地,小偷起身后准备继续逃跑,我就想冲上去帮帮警察。”当面对赞扬时,徐汉青淡然地说:“这有什么,我只是做了许多人都会做的事。”

2022年7月19日,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创作抖音作品,宣传徐汉青事迹。当年9月,中央政法委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季度榜榜单,徐汉青光荣上榜。

李海燕:15年坚守 用柔弱肩膀撑起一个家

李海燕,女,汉族,1984年9月出生,赤壁市新店镇大湖岭村村民。在丈夫出车祸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她不离不弃,坚持生下怀孕3个月的孩子。她十五年如一日扶老携幼,照顾高位截瘫丈夫,以自己的顽强意志给陷入绝望的丈夫生活下去的勇气,无微不至照料年老体弱的公婆,用自己柔弱肩膀撑起一个家。曾获得咸宁市最美家庭、咸宁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丈夫突遭车祸瘫痪不起,她信守承诺不离不弃

李海燕和丈夫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丈夫突遭车祸,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虽保住了性命,从此瘫痪不起。

晴天霹雳般的打击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家庭风雨飘摇。当时李海燕怀孕三个月,周围很多人劝她,“你还年轻,守着这个家就等于守活寡,守到什么时候是个头,长痛不如短痛,不如早点离开吧”。

大难面前,李海燕选择了面对和担当。她坚持生下孩子,并用自己全部的爱照顾丈夫和孩子。

丈夫出院后一直在家卧床,大小便失禁,饮食起居都要伺候,她不嫌脏不嫌累,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给丈夫穿衣洗漱、烧水做饭、擦身洗衣,一口一口地喂丈夫吃饭,忙里忙外。

为了不让丈夫生褥疮,她撑着弱小的身体每天给丈夫翻几遍身子。喂饭、按摩、伺候丈夫大小便,这是李海燕15年来每天必做的事情,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枯燥的“程序”。

面对重重困难,她用柔弱双肩撑起一个家

丈夫瘫痪在床,没有劳动力,公公婆婆年老体弱,儿子又小,丈夫治病、孩子上学的费用,更是像一块巨石整日压在李海燕的心上。

面对重重困难,李海燕从不计较,也没有一句怨言,她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全家的重担,给病床上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撑起一个家。

平时,李海燕靠卖鸡蛋补充家里生计,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别人还在熟睡,她就起床先喂鸡然后下地干农活。周末孩子放假在家的时候,她就去城里超市打零工,补充生活来源。

李海燕不仅对丈夫不离不弃,对公婆也是恪守孝道。婆婆多年来患有类风湿病,行动不便,她便带着婆婆四处寻医问药,悉心照顾。公公婆婆每次看到她奔波的身影,都忍不住流泪,“这些年要没有这个儿媳,我们的家早就散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海燕的儿子不仅在学校学习刻苦,回家后还会主动帮父亲喂饭、喂药、做康复训练。懂事争气的儿子是对李海燕多年奉献的最好回报,也是这个家庭的希望。

15年无微不至的照料,丈夫的病情不断好转,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如今,丈夫已经可以活动双手,缓慢的用勺子自己挑点饭吃。

生活的磨难,岁月的摧残,让李海燕看上去比同龄人显得老了许多。多少年,她连双新袜子都舍不得买,身上穿的都是亲戚救济的衣物,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攒着用来给丈夫治病。她相信,“只要坚持,再多的苦难都会过去”。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咸宁市召开省级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评审会 项目最高可获50万元扶持资金
下一篇: “小”门球如何打进“大”赛场?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