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甘为桔灯照长河--通山柑桔之父邓必贵的为民情怀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4-05-31 09:34

  今年3月,通山“柑桔之父”、81岁高龄的共产党员、省农科院退休研究员邓必贵,再次做出惊人之举,将他和夫人倾尽心血的12亩科研基地,全部无偿赠给通山县政府。

  通山县政府向邓老颁发农业顾问聘书,希望延续这份美好情缘。

  桔农们感激地说:“邓老是我们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四方扬名的‘通山蜜桔’;没有他,库区桔农难以走上脱贫之路……”

  “只要库区群众早日过上富裕生活,我什么都舍得!”

  邓必贵和夫人罗静的科研基地位于通山县大畈镇下杨村,被称为“邓罗基地”。眼下,满园的桔树梨树挂满嫰果,又将是一个丰收年,而基地里的五棵高大的桂花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基地现存各类果树苗木1000多株,综合经济价值约500万元。”通山县扶贫办干部王奇志说,基地是富水库区几万亩柑桔的技术示范地,成千上万的桔农曾在这里学到了种植柑桔的“真经”。

  基地倾尽邓罗夫妇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也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但到2011年12月,夫人罗静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与此同时,邓老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无奈中,只能委托当地桔农照看基地。

  2014年3月,年过八旬的邓老考虑到,仅凭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基地开展研究了,经慎重考虑,他决定把基地全部资产无偿赠给通山县政府。

  有人问他:“把基地无偿赠给通山,你舍得吗?”

  “当然舍得!这个基地原本就是为了帮助库区群众脱贫而创建的,只要库区群众早日过上富裕生活,我什么都舍得!”老人深情地说,“我年事已高,无法到基地工作了,但我做梦都想回到基地去……”

  “我想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是我最好的舞台!”

  作为省农科院果茶所的专家,为何选择扎根贫困库区?其中的情感动因,至今为人关注。

  邓老回忆了33年前的一幕——

  1981年8月,他作为省园艺专家考察组成员来富水库区考察,当他亲眼目睹许多群众住岩洞、睡窝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景时,内心百感交集。更让他揪心的是:水库小区域气候十分有利于柑桔生长,但库区已经引种的2万亩温州蜜柑效益极低,平均每棵结果不到半斤。

  一位群众拉着邓必贵的手说:“你们让桔子增产吗?”

  这句话灼痛了他的心。返回省城的路上,他依然能感受到那双粗糙的大手传给他的“急切期盼”。

  就在当天,邓必贵做出惊人之举,向省农科院领导提出申请:到富水库区建立农村科研基地,解决柑桔增产问题。

  领导十分吃惊,不敢相信一位科研事业和个人仕途都处于最佳时期的中年专家,宁可放弃省城优越的工作条件,去通山库区受苦。

  但邓必贵十分坚定:“我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是我最好的舞台。”

  1982年3月,在得到领导的支持后,邓必贵挑着行李、炊具和简单的仪器,来到通山大畈镇西坑桔场,结茅为庐,开展柑桔改良研究。不久,同为农科专家的夫人罗静也跟着来了,夫妇俩从此开始了艰辛的科技扶贫之路。

  “在1982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邓罗夫妇通过潜心研究,先后选育出多个优良柑桔品种,并迅速推广到库区各乡镇村。”正在基地里管理果树的桔农吴礼海回忆说,正是得力于邓罗夫妇科技推广,十年间,库区柑桔产量由亩产 20公斤增长到1500公斤。柑桔因此成为库区农民的致富树,涌现出一大批柑桔万元户。当时,库区流行着一句民谣:“靠柑桔娶新娘,靠柑桔换口粮,靠柑桔上学堂,靠柑桔建新房”。

  “通山蜜桔”由此蜚声省内外。

  “我们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受点苦值得!”

  5月8日,阳光明媚。记者走进了邓老居住过20年的小屋,目睹了屋里的“寒酸”光景:客厅里,一把破旧的藤椅上搭着一件破旧的工作服;一双粘着泥巴的靴子,仿佛脱下来不久;满是灰尘的办公桌上,叠放着《中国棵树实用技术大全》等各种书籍,桌面有一份没有写完的论文手稿,手稿的旁边凌乱放着几种药盒子;厨房里,凌乱放着几只铁锅;灶台上依然放着一把干枯的苦菜……

  “邓罗夫妇退休后本可以在省城过着舒适的晚年生活,却在这里吃尽了苦头。”负责照看房子的青年农技专家方春容感慨地说,那是1993年,邓罗夫妇双双退休,儿子正打算给他们办理常居美国的护照,他们却招呼没打一声,回到了通山库区驻点,着手创建新的科研基地。

  从邓罗夫妇学艺多年的吴礼海回忆说,为了建好基地,夫妇俩投入了全部的退休工资。他们白天带领群众参加果园的体力劳动,晚上收集科研数据,写科研日记。因为忙于基地的工作,他们连两个儿子的婚礼都没有参加。

  在这里,他们还得克服住房、吃菜、交通、看病等实际困难。要是遇上大旱,还得去很远的村庄挑水做饭。

  一些群众不解地问:“你们放着省城的优越生活不享受,何苦留在这里受罪呢?”

  邓必贵总是乐哈哈地回答:“我们的确吃了一些苦,但与你们库区群众相比就算不上苦了。再说,你们为国家修水库无偿献出了良田沃土,我们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受点苦值得!”

  “邓罗夫妇始终不遗余力帮助库区群众,只要群众来访,都是有求必应。”方春容介绍,夫妇俩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培训桔农10000多人次。他们还让自己花几十万元建起的水塔,无偿向100多户群众供水……

  “学者为天下苍生谋利,则民必以之为贵”

  半生艰苦传科技,万户桔农赞邓罗。

  邓罗夫妇扎根库区的事迹,在库区群众中传为佳话,也成为党员知识分子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眼下,在省农科院有一个“必贵园”。园内的五棵高大桂花树枝繁叶茂,树旁的石碑上篆刻着这样一句话:“学者为天下苍生谋利,则民必以之为贵”。

  “这五棵桂花树和邓罗基地里的五棵桂花是‘姊妹树’,都是32年前邓必贵夫妇刚到库区驻点时栽下的,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见证。”前去看望邓老的通山县扶贫办干部介绍,1996年,通山县政府特意将邓罗基地的十棵桂花树中的五棵,移植、转赠给省农科院,以此纪念和传承“必贵精神”。

  如今,满头白发的邓必贵老人,每天都要到“必贵园”里转转,当他看着五棵高大的桂花树,就会想起另外的五棵桂花树,进而想起自己的科研基地,想到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小屋,想起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库区群众。

  想着,想着,他的心里就像吃了蜜桔一样甜蜜,而他总在不经意中,眼帘湿润……

  (记者 邓昌炉 特约记者 陈为民 程平利 通讯员 华晓雯)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领导赴机关幼儿园开展“六一”慰问活动
下一篇: 咸宁市纪委重申狠刹节日"四风" 厉行节约反浪费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