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人对于雷竹的认知记忆,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4年崇阳县从浙江引进了第一棵雷竹种苗。时年43岁的叶素春没有想到,她的人生也从此与一个遥远的山区县结下不解之缘。
寒来暑往,斗换星移,一群浙江人在崇阳种雷竹,痴心不改,代代相传。
在“绿色崛起”、“绿满鄂南”的当下,这个来自异域他乡,为咸宁植绿播绿的群体,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母亲来了,不把崇阳雷竹产业带动起来,绝不回浙江!
作为来崇种竹的第一人,叶素春15年前那次抉择仍忆痕深深——
产业大转移、西部大开发风雷乍动,滚滚商潮令无数嗅觉灵敏的浙商跃跃欲趋,也撩起了雷竹种植大户叶素春的财富之梦。只不过,她的人生曲线没有抛向西部,而是定格了湖北崇阳。
1999年,良好的山水气候条件和多年引竹试种的摸索,县里作出了把雷竹产业作为富民强县主导产业来抓的决定。从浙江引进雷竹 100 多万株,主要支持贫困户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1 万多亩。
为引进雷竹技术人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前往浙江临安招商,经当地林业局引荐,叶素春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我们有大面积的基地,但缺乏技术,请你来我们这里带头示范,崇阳人民不会忘记你!……”
县领导好说歹劝,叶素春左右为难。
“你一个人在外太辛苦,家里也不缺那点钱!”丈夫抬杠。
经历三年大饥荒的她,深知贫困地区人们的苦难,能够帮助他们致富,一直是她朴实的想法。叶素春毅然决然只身前往崇阳,承包雷竹130 多亩。她怀着“和当地百姓一起赚钱”的念头,遍访崇阳各地,总结出雷竹种管“十字经”。
开始时,为避免破坏雷竹苗,她在深山竹园里搭建小帐篷,一睡3年。
叶素春想,崇阳雷竹起步晚,底子薄,知名度低,销路不畅。武汉不就是个又近又大的市场?起先她坚持每天将货发到白沙洲,全以商贩愿意接受的价格出售,卖不完的转发上海、浙江等传统市场。
当时武汉市民不认识也不食用雷竹,她就带着锅灶在菜场“现炒现卖”,免费让人品尝。
在她们的努力下,雷竹笋日销售量从2000年的近百斤到2011年的上千斤,再飙升到2003年的上万斤,再到……
今年春节期间,叶素春没能与同伴一起回家过年。万家灯火之时,她孤身一人写下:“做根青竹,以山为家;潇洒执着,独守寒夏……”
“不把这里的雷竹产业带起来,我绝不回浙江。”二十年来,她都重复这句话。
儿子来了,山上又多了一棵遒劲的雷竹
雷竹园中,望着从黄灿灿的谷壳覆盖层中,争先恐后往上拱的新笋,蒋国庆的笑容象风中的竹叶一样生动。
蒋国庆是叶素春的儿子。
母亲的行为感染了他,感召了他。蒋国庆从小熟悉雷竹种植。2006年他来到崇阳“另立山头”,独自在桂花泉镇开辟230亩雷竹基地。
蒋国庆有“更多的”考虑。他要让“更多的”崇阳雷竹卖到“更多的”地方去。
他前往成都、重庆、深圳等地打市场。“脚跟都未站稳,当地商贩就来排挤。”装货物的袋子一次次被人踹飞。
他坚信,只有经营户赚了钱,百姓才能看得见跟得上,市场才能发展,产业才能兴旺。
“崇阳雷竹来了,给你带来商机,给你带来财气,给你带来人气!”他打出了比竹杆还直楞的广告词。
没想还让外地人欣然接受了这个新鲜事物。 自此,市场供不应求,他又同母亲的基地联合,与当地 10 多户贩销大户联营,搞长途贩运,打通市场。
每亩新建园按初植70株种竹计算,投入千元左右。3年投产后,鲜笋最高市场价每斤30多元,亩收入3万元以上。雷竹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且发笋力强,一般头年造林、次年出笋、3年满园、4年投产、5年高产。且一次建园,永续利用。
雷竹对于农民而言,是座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对于一个地方的人居生态而言,是个四季清新的“天然氧吧”。
他说,为这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产业,他愿做一棵竹,“咬定青山终不悔”。
更多的人来了,在鄂南垂下一片浓浓绿荫
在崇阳,像叶素春、蒋国庆一样种竹的浙江人已有22位,他们先后承包或兴建基地9个,这里也全然是他们的“第二故土”。
目前,全县雷竹达2万亩,鲜笋年产量3600万斤,收入7000万元。种植雷竹的农户1.1万户,年收入最高的达200万元。
世界上有竹子的国家不多,国内有竹子的城市少见,雷竹市场空前广阔、绿色产业大有可为。现年55岁的杜庆明,从2000年来崇阳经营雷竹以来,就一直笃定要为这个“绿色事业”扎根山区。
“一个产业需要长期孕育,要几代人接力奋战。每一样新生事物总要有人站出来、有人做出牺牲的。前人栽树,后人遮荫;前人种竹,后人享福嘛”。
在20多位浙商人的眼中,崇阳不仅气候适宜种植雷竹,且有技术、品牌、市场、空间优势和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已有日渐发育成熟的产业体系。但要让雷竹产业成为崇阳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富民主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希望政府把贸易市场建起来,再配上冷库和2台流动冷冻车,实现崇阳雷竹的再次飞跃指日可待。”
在蒋国庆等新生代的蓝图里,要缔造一个雷竹“崇阳版义乌”,经营一个雷竹“网上苏宁”:以崇阳为中部枢纽,建立起“全国雷竹贸易市场”。同时拓宽销售渠道,构建网上淘宝平台,实现崇阳雷竹卖全国、卖全球。
这些“绿色使者”和他的前辈憧憬着,从崇阳天城到幕阜山下,变成一片绿色海洋、一个绿色宝库。47万崇阳百姓畅享“土里刨金、坐地生金”的富足诗意生活……(记者 刘文景 王凡)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迎出行高峰 元旦乘城铁出行需提前一天购票
下一篇:
丁小强:早日把咸宁建设成为绿色崛起标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