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庄严承诺,牵动咸宁、武汉、罗定三地;
一个传奇故事,再现抗战峥嵘岁月;
一次真情接力,让跨越78年的遗愿最终实现!
22日,通山县燕厦乡潘山村沸腾了,因为村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一支来自广东省罗定市的寻亲队伍。
“抗日烈士的后人们来了!”“烈士的遗愿终于可以实现了……”闻讯而来的村民们奔走相告。
走下车,踏上前辈亲人曾经奋勇杀敌的土地,14名寻亲者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他们紧握村民的手,脸上写满感激之情,因为他们知道,今天的“寻亲之旅”离不开潘山村几代村民的坚守与执着。
在上百村民的带领下,寻亲队伍沿着乡间小路,来到一座干净整洁的坟茔前。只见坟茔四周,竹林苍翠,绿树掩映;墓碑上,“抗日烈士苏济霖排长之墓”的碑文分外醒目。
连绵的鞭炮声诉不尽深情的怀念;缭绕的香烟勾起曾经的往事。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穿越时空而来——
1938年7月的一天,“武汉保卫战”的炮火异常激烈。待激烈的枪炮声渐稀后,潘山村躲在山里的张家六兄弟回屋找东西充饥时,发现屋后山有一个人边爬边呻吟。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负了重伤的军人。兄弟几人见状,迅速把伤兵抬进侧屋,帮他清洗伤口。
从此,悉心照料伤兵成了一家人的大事,六弟每天负责给伤兵送吃的,直到他清醒后,才知道他姓苏,是国民革命军的一个排长。
然而,一个月后,苏排长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临终前,苏排长嘱托给他送饭的张家六弟,找机会给在广东罗定的家人报个信,让家人知道他的下落。
在无限的悲痛中,张家兄弟与村民们按照苏排长的遗愿,将他安葬在村口一片竹林旁。此后,每逢清明节都会去苏排长墓前祭扫,大家都把他当亲人。
“六叔六婶直到去世前,还将这份嘱托记在心里。”现年75岁、当时张家老四的儿子张远壁说,78年来,村民们一直在寻找苏排长的亲人,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无法联系到他的家人。
去年,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通山籍现任武昌区政协民宗委主任的胡平听说了苏排长的故事,决定继续帮抗日英雄“寻亲”。他与民革武汉市委员会社会服务部部长乐伟取得联系,两人于7月12日前往通山县燕厦乡潘山村,寻访苏排长在通山战斗过的足迹,并委托通山作家倪霞搜集相关线索资料。当天,倪霞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魂安何处——寻访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国民革命军苏排长》一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年春节过后,此文引起广东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关注。随后,罗定市档案馆和义工组织的志愿者们纷纷加入寻亲队伍,并根据史料记载的情况,找到了苏排长唯一的女儿、现年83岁的苏群英老人。
于是,在武汉、罗定、咸宁等多地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次远赴他乡的寻亲之旅定在3月22日这天……
“原本家人打算让外公魂归故里,但潘山村村民的热情让大家改变了想法,觉得应该让他长眠于此。”结束祭拜后,苏排长的外孙林炽斌动情地说:“以后,潘山村就是我们心灵的故乡……”
苏姓亲人为了感谢潘山村村民的义举,临别时,特意送给村民们一块“义薄云天,民族之光”的铜匾。(记者 程慧 特约记者 李江湖)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省委党校教授周大仁做客《咸宁瞭望》大讲堂
下一篇:
咸宁市宣传战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