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咸宁社会 >> 正文

一封跨越24年的信件见证师者如光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7-17 09:32

熊华燕(右)接过老师殷丽志(左)的接力棒。

近日,一封跨越了24年漫长时光的信件,被送到了崇阳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殷丽志的手中。写信人是24年前的殷丽志,发信人是24年前殷丽志教过的一名学生。这封被时光浸染的信笺,承载着的是一段24年的浓浓师生情。

信纸泛黄   师心依旧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吗?在新老师的班级里学习了这么久,应该都熟悉了他们并喜欢上他们了吧……”7月4日上午,殷丽志的手机微信收到了几条信息。她点开一看,是4张图片形式的信。从第一张图片顺着往后面看,当殷丽志的目光落在信末的署名和日期—— 2001年3月23日,她瞬间怔住了:这分明是她自己的笔迹!

信的内容将殷丽志的记忆拉回到了2001年,那时,她还是崇阳县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一年,她根据学校的安排,带了五年级一个班之后,重新接手了四年级的一个班。

由于师生相处融洽,之前五年级的学生对殷丽志恋恋不舍,导致他们迟迟无法适应新老师的教学。得知情况后,殷丽志就亲笔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回忆了他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并鼓励他们与新老师交朋友,“向新老师倾诉心里话,遇到困难时,向新老师伸出求助的手,同样会得到新老师热忱的帮助”。

从图片来看,这封信不是原件,而是复印件,除了有些折痕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破损,可见被保存得很好。由于时间久远,纸张略有些发黄。 

殷丽志说,她是从农苦家庭出身的,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小山村。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更懂得为他人撑把伞。从1992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到2018年调任崇阳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6年的任教生涯,殷丽志始终内心有爱,她爱学生,爱教师这一职业,怀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用一颗善良的心去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自己经济条件有限,除了给予孩子们些许物质上的帮助之外,我更多的是从精神上鼓励他们。”殷丽志说,在崇阳县实验小学任教期间,她还是学校《红领巾报》的文学编辑和知心姐姐。到崇阳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之后,她牵头成立了崇阳县小学语文殷丽志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以研促教。

润物无声   接力传承

发信给殷丽志的这名学生叫熊华燕,现在在崇阳县一所幼儿园工作。

“殷老师把我们五年级教完后,就去教四年级了,我们都很喜欢她,也特别怀念和她在一起的那些日子,于是,班上的同学就集体给她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她很快就回信了,还是亲笔写的,足足有4面纸。”7月14日,熊华燕告诉本报记者,当时条件有限,同学们收到殷老师的手写信后,争相传阅,不少同学把信拿去复印,保存了起来,她就是其中一个。24年过去了,这封复印的信被保存得完好如初。 

“学生时代,受到殷老师的影响,我内心立志要像她一样,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在我做到了。”熊华燕说,前段时间,她整理旧物时再次翻出了这封珍藏多年的信。她决定将这封对她人生有着特殊意义的信件,作为一份“迟到却满载感恩”的礼物,寄还给恩师。

“由于工作上的联系,我其实很早就加了殷老师的微信,但是一直没有和她相认,直到今年初,殷老师辗转知道之后,主动找上了我。特别感动,她仍旧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样子,真好!”熊华燕说,现在她和殷老师还经常约着一起散步、聊天,工作上遇到困难,殷老师也会给予她帮助。

当然,受到殷丽志鼓励的学生不止熊华燕一人,青山镇农村小学教师叶英也是其中之一。叶英家境贫寒,从小就有厌学情绪。“如果当初没有遇到殷老师,我可能连小学都读不完。”叶英说,她读六年级时,碰到了殷老师,在殷老师的鼓励下,她的语文成绩从四十分、六十分,到八九十分,直到后面她也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如今,叶英的儿子大学毕业,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那时候,殷老师就像我的大姐姐一样,不仅从学习上给予我们指导,还教会我们很多生活上的常识。直到现在,我有拿不定主意的地方,还会征求她的意见。”叶英说,在她心中,殷老师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存在。

时光流转   师爱永恒

“看到信的那一刻,我的眼眶一下子就热了,我把这封信从头到尾又重新读了一遍。”殷丽志在接受采访时声音有些哽咽,“看着这封信,20多年前青涩的自己和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仿佛又在记忆里缓缓的朝我招手。”

殷丽志动情地说:“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教育艺术,应该就是凭着一腔教育热忱,一颗善良的心去包容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所以孩子们才会报我以包容与真诚,将我的手写信保存至今。当年写下那些话,只是出于一个老师对学生最本能的关心和鼓励。我从未想过,这薄薄的几页纸,竟会被一个孩子如此珍视地保存了24年。更没想到的是,我这些鼓励的话语伴随她一路成长,让她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接过了我手中的接力棒。”

这封“回家”的信,对殷丽志而言,是教师生涯中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它不仅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见证,更让她深深体会到教师一言一行可能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灯的点燃。看到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并荫蔽着更多人,这是为师者最大的欣慰。”殷丽志说。

(记者 庞赟  通讯员 庞书聘)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多部门联合执法浅月湾公园共享绿地“钉子帐篷”拆了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