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甘青 通讯员 陈坤
2017年,咸宁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期。
市委书记丁小强曾一天之内奔波300多公里,深入幕阜山区暗访脱贫攻坚工作。目的是,督促各地进一步抓实抓细精准扶贫,推动精准扶贫各项政策落实,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深山藏美味,正宗土鸡蛋;绝对纯天然,味好营养高。出自贫困户,我来代他售;单价只一元,不买帮扩散。”市烟草局驻嘉鱼县官桥镇舒桥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员皮加川在微信朋友圈想方设法为贫困户卖鸡蛋,获得众多亲朋好友、单位同事的点赞和转发。
在“绿色扶贫青年当先”的横幅下,54名青年志愿者带着数百颗爱心银杏树通山县石门村村里,并将写有自己名字的“爱心卡”挂在了树上。后续,志愿者们将不定期来石门村,给树苗施肥、浇水、养护。
……
“精准扶贫”的点滴汇聚成咸宁历史年轮最深刻的印记。
深挖扶贫脱贫潜力
2017年,咸宁干群有一个共同感受——把主要精力用到了扶贫上来,把主要力量放到了脱贫上来。
在市扶贫办,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各种扶贫的调研、会议、督办、培训信息从这里传递出。工作人员已记不清每天协调了多少了个电话,下发了多少个文件。在他们眼中,“5+2”、“白加黑”工作法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有时,我甚至在想,一天能否工作16个小时,这样我们攻坚的进度将大跨步。”扶贫办工作人员们这样说。
扶贫办工作人员们对扶贫工作的热情,来自全市上下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
2月28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召开,吹响了脱贫攻坚号角;4月7日,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会召开,明确了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工作思路;4月10日,市委常委会听取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梳理总结了我市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专题研究部署工作重点;5月9日,指挥部办公室第五次(扩大)会议召开,就国网信息系统疑点数据清洗进行了工作部署;5月15日,市委书记丁小强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电话听取了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情况汇报;5月1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专题赴咸安区大幕乡调研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现场推进会、专题培训会、指挥部办公室会议等上百次。
上百次的会议,让一个个有效的扶贫政策出台,使一个个有用的扶贫举措实施。
在帮扶人员保障方面,每个县市区扶贫专干增至20人以上,增加了30%。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制定了《乡镇扶贫成效考核办法》,将县市区扶贫成效考核延伸到乡镇,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扶贫工作主体责任,实行精准扶贫“一票否决”。
在市本级,制定了《咸宁市市直单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考评细则》,按照行业部门职责职能,印发了《关于做好精准扶贫年终迎检工作的督办令》,将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增加考核权重,压实工作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暗访抓督查,四次召开精准扶贫推进会,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制度的明晰,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挖掘了帮扶潜力。
在通城县塘湖镇望湖村,村民万利生动情地说:“郑书记是真心来帮我们的!”郑卫平是咸宁市驻通城精准扶贫工作团团长,兼望湖村第一书记。
望湖村是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修路、引水、改电、安路灯,这些民生基础工程,郑卫平抓在手上,跑资金、找项目。夙兴夜寐的操劳变成了群众看得见的效果:户户通水泥路;自来水入户,还接到田间;开办村集体农家旅店、农家乐酒店。
激发产业扶贫动力
对脱贫,咸宁干群一直有清晰的认识——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治本之策,是推动扶贫脱贫的根本出路。
咸安区高桥镇党委书记王顺荣颇有感触: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产业扶贫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
她讲述了一个故事。黄铁村是咸安区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村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群众要脱贫怎么办?该村引进能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来脱贫。
在黄铁村四维种植专业合作社的200亩蔬菜基地,萝卜翠绿白嫩,菜薹生机挺拔,芹菜香味浓郁,不少村民在打理蔬菜。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抛荒地。
镇村干部想方设法引来了能人王绪祥,他联手其他4个在外经商的朋友,投资1000万元,流转村里近1000亩抛荒地,成立四维种植专业合作社。
四维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使用大棚种植,靠着光伏发电,利用养鸡项目施肥,实现了立体生态种植。这一新型产业,让以往“无所事事”的农民忙乎起来了。
“一亩土地年租金280元,每月还有固定工资1800元,日子越过越有滋味。”12组村民夏桂米喜笑颜开。据了解,基地每月聘请村民50多人,其中贫困户占一半以上。
这样的故事正在全市各地上演,而这些故事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离不开干群的真抓实干。
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今年来,我市把实现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推行贫困户受益模式,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采取入股分红、基地务工、反租倒包、托管经营、公司带动等形式,帮助贫困户财产性增收和分红性增收,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精准脱贫。
市里建立了以农业局牵头,林业、科技、供销、商务、旅游、工商联等多方参与的工作专班。4月20日至4月30日,市指挥部办公室成立三个调研督查小组对6个县市区、咸宁高新区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督查。通过座谈、实地查看和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共抽样检查18个乡(镇)、26个村。通过调研,了解了我市产业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各地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经验做法,为下一步制定产业规划、研究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与此同时,产业扶贫小组将挖掘到的产业扶贫典型进行整理,并将典型中有代表性、可复制的好产品、好企业、好模式进行汇编,形成产业扶贫20例。
在咸安区双溪桥镇三桥村,实施“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让《一片苕叶尖脱贫一个村》;在嘉鱼县湖北联创食品有限公司,引导农民种植湘莲,与贫困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由其负责保底收购,实现《联合当地农户创新互惠模式》;在赤壁市曙光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做到了《发展优质稻米促进脱贫增收》……
“这20个身边的鲜活产业扶贫案例,给我们带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确实管用。”一位驻村帮扶干部说。
数据显示,全市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300多家,累计吸纳近2万名贫困对象进入企业务工。目前,全市通过产业脱贫5.8万人,带动就业3.9万人,占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61.69%。
汇聚脱贫攻坚合力
脱贫攻坚,科学决策是引领,狠抓落实是关键,凝心聚力是保障。
“对于如期脱贫,众志成城的咸宁有信心。”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分享了咸宁2017“扶贫日”主题活动上的“咸宁合力”。
在活动当天,来自咸安区的一位70岁老人带着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钱,走向募捐箱。老人说:“关心贫困人口是全社会的责任,大家一起行动,才能汇聚大爱,帮助困难群众。”
澳来德电器捐献了23万元的物资,公司负责人张先生说:“始终心怀善念,积极回报社会,是我们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市直机关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各团体代表也纷纷献出爱心和力量,市交通局32380元、市地税局35650元、市纪委29060元、市卫计委2万元。市司法局等组织法律顾问、律师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法律援助,现场与通山县石门村、长摊村,崇阳县茅井村,通城县望湖村等签订法律服务协定。
当天,10家企业与我市10个深度贫困乡镇、贫困村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现场向贫困户发放300万元物资;扶贫日期间累计募集善款1900万元。
扶贫日主题活动是我市汇聚脱贫攻坚合力的一个缩影。2017年,我市开展了系列行动,把社会参与作为加快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扎实开展“双星”评选。以激发内生动力、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我市从献身扶贫一线的干部、热心扶贫事业的企业中评选出“十大扶贫之星”;从自力更生、自主脱贫或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脱贫主体中,评选出了“十大脱贫之星”。
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脱贫奔小康”行动。以加快贫困村出列为重点,组织全市236家企业结对帮扶220个村,对19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结对帮扶企业累计在贫困村实施帮扶项目290个,投入资金4.15亿元。
金融部门持续发力,截至到11月,全市累计向金融机构注入小额扶贫信贷风险担保金1.2亿元,制定了7:3扶贫小额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已累计发放小额扶贫信贷4.8亿元。
……
一切成就都是艰苦奋斗的成果。回望2017年,咸宁干群深挖扶贫攻坚潜力,激发产业扶贫动力,汇聚脱贫攻坚合力,全市预计脱贫7.2万人,出列64个贫困村,将顺利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
下一篇:
咸宁市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要求还斧头湖一湖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