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哲 通讯员 殷汉宁
盘点2017年咸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精彩纷呈——
全市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达到11个,总量居全省第一位;
全市工业用电量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9%,高于全省8.1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位;
全市钢铁、汽车、农副食品加工等17个行业增速超过20%……
成如容易却艰辛。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克难奋进推进工业崛起,高质量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个个工业项目加速推进,点燃经济引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业生产低开高走加速跑,为咸宁经济发展壮大积蓄后劲。
创新引领,新兴产业成为增长生力军
在瀛通公司通城生产基地,筷子粗细的铜线经过旋转拉细、上色,十几根一股像麻花一样扭在一起,之后进行上胶、插针、焊接等多道工序,才能做成一条耳机线。
拉丝是关键环节,直径0.08毫米的细丝已能满足市场,但瀛通研发出的拉丝工艺,可拉出直径0.04毫米的细线,相当于半根头发丝粗细。
瀛通通讯副总邱武介绍,在耳机线领域,瀛通已获各项专利100多项。
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新兴行业创新涌现。
咸宁激光芯片产业曾是空白。去年,到咸宁落户的湖北航星光电公司引进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团队,生产中高端半导体激光芯片,产品广泛运用于光通信、医疗、国防工业,打破国外企业在此领域的垄断。
走进嘉鱼创业孵化园,湖北瑞滤膜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高正新材料有限公司一路之隔,车间内却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高分子分离膜,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均有技术合作,产品广泛运用于废水处理与回收、自来水净化等领域。”湖北瑞滤膜董事长杜宝山说。
在湖北高正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周红青介绍,该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专家进行科技研发合作,作为嘉兴高正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的主要原料供应商,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3至5亿元。
在咸安区一家冰柜生产企业焊接作业线上,工人正操控机器人进行作业。该区通过“大数据+智能制造”对企业提档升级,产品产量与优品率大幅提升,目前全区有高新企业35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值70.72亿元,企业正逐步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新兴产业成为增长生力军。去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6家,总数达到 192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6%。
产业支撑,重点企业和项目稳健发力
日前,记者来到维达力实业(赤壁)有限公司1号生产车间看到,一排排机器整齐排列,工人们正穿着工作服专注地进行操作。
维达力实业(赤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及设备制造、触控屏幕、触控组件制造、视窗防护玻璃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与三星、华为、小米、LG、尼康等世界一流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研发的柔性屏,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在湖北尚属首家,技术在国内领先。
赤壁高新区项目建设后劲十足。在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赤壁制造基地,一辆辆载有应急重力支援桥的迷彩色卡车整装待发。华舟重工生产的军民融合应急装备,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华舟重工,赤壁成立应急产业联盟,25家本土企业抱团发展,配套产业链条越拉长。
在湖北奥瑞金包装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条条生产线忙碌地将铝板切割、压制成形,源源吐出铝罐。作为全国最大的金属包装企业,奥瑞金将核心制造基地布局咸宁。去年,奥瑞金全自动饮料铝罐新工厂也开始迸发活力。
湖北(嘉鱼)东岗纺织有限公司厂房内,也是一派火热景象。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丽珍介绍,公司主要生产弹力珠片纱、单边绒、高档羽毛纱等多个高端品种。目前4条花式纱生产线和新上380台(套)先进设备全部建成投产,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盛兰冶金、维达力、三赢兴科技、华舟重工等16家企业产值2017年增幅超过25%以上,金盛兰冶金公司全年完成产值82.9亿元,成为我市规模最大的企业。
去年,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冶金建材、机电制造、电力能源六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重大增长点,在高质量发展路上,一路迅跑。
精准服务,当好工业经济的贴心保姆
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三赢兴智能光电产品生产项目基地,从洽谈到落地仅28天。咸宁高新区闻风而动,创优环境留住有效投资,被传为佳话。
三赢兴公司原本是通城县引进的回归企业,主要生产手机摄像头等配件,生意红火。去年初,公司负责人刘传禄计划兴建厂房,扩大再生产。可是一打听,县里的工业园没有充足土地。他转而把目光投向外省,到5月时,双方已经谈了几轮。
咸宁高新区得知三赢兴公司扩规计划后,承诺不仅解决土地问题,还一并解决厂房问题。双方一拍即合。去年6月该项目签约落户咸宁高新区,今年1月湖北三赢兴智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投产。
嘉鱼县委统战部牵线搭桥,重点跟踪服务东岗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从签约到实现批量生产,前后不到半年时间。赤壁市人社局驻高新区工作专班先后到洪湖、监利等地宣传招工,累计帮企业招工4000多人,解决了维达力用工难,企业深受感动决定追加投资新建赤马港基地。
聚焦聚力实体经济,我市各地各部门深入一线精准服务,服务项目全过程、解决问题全方位,当好工业经济的“贴心保姆”。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我市建设贺胜桥金融小镇,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去年引进基金公司160多家,管理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
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资料齐全,所有事项审批不超过3个工作日。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实施电视问政,一月一问政严肃处理一批破坏发展环境的干部,政风更加清朗。
与此同时,工业项目建设实行“零审批”,从减轻企业税费、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资源要素成本等方面出台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26条”,全年将为企业降低税费成本约10亿元,激发了市场活力。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丁小强:确保全市人民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下一篇:
咸宁市房地产领域27个重点欠薪项目基本得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