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文景 邓昌炉 特约记者 孔帆升
慈口乡大竹村,又名大竹坑,在通山县曾是贫困闭塞的代名词。
这里,集库区、边区、老区、山区于一身,人均只有2分地,贫困发生率高达27%,至今还有几十个“光棍”。
眼下,这个富水湖北岸的穷旮旯,发生的可喜变化让人难以置信……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这个村,一探美丽蝶变的轨迹。
从“以前”到“如今”,变化溢满谈笑间
沿着肖星线(咸宁肖桥至阳新星潭铺),经通山黄沙铺前行约10公里,于崇山峻岭间,惊现一靓丽村落,此处正是:大竹村。
翠竹摇曳,绿树成荫;新房林立,村容整洁……让人不敢相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深度贫穷村。
走遍村落,边看边访,群众的叙述中,“今非昔比”一组组、一排排——
“以前村里只有一条泥巴路,村民外出全靠坐小木船。村里开个会,等人员到齐已经去了半天。”村支部书记徐良栋说,“现在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通组公路联家串户,村里开个会,一刻钟就能到齐。”
“以前真是穷哟,一组有个小伙子谈了个外地女朋友,但刚带进村,高跟鞋陷进泥路折断了跟,那女子哭着转身就走……”一位女性村民说,“现在就不同了,很多小伙子开车带回了外地的俏姑娘。”
以前,村委会设在一栋废弃教学点的危房里。如今,占地近3亩,投资110万余元新建的大竹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已经启用,这里集说事议事、便民服务、文化娱乐、商务流通、卫生医疗于一体,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和学习娱乐。旁边,一栋仿古建筑正在装修,这里将是大竹村旅游集散中心。
以前,村里只有一个教学点,因教学件条太差,学生外流严重。如今,投资300多万元新建的大竹村完小即将落成,并将建立全县首个公办村级幼儿园。
以前,村里45户群众长期居住在过风漏雨的危房里。如今,由政府扶持建设的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部完工,所有危房户正在喜迁新居。
以前,村湾道路黑灯瞎火,群众夜里不敢出门。如今,200多盏太阳能路灯把村子照得如同街市。
以前,家家户户用水要到山沟里肩挑背驮。如今,一拧龙头就有哗哗流水……
“挖穷根,首先就是要强基固本,彻底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让乡村的硬件硬起来。”市纪委驻村工作队负责人说。
变化,几乎发生在每一寸土地;变化,仅在短短两年时间。
从穷山恶水到金山富水,治穷就要治到根
“村庄破旧尘土扬,致富无门愁煞人。”这是大竹村的一句顺口溜。
大竹村穷根何在?一句话:致富无门。
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群众顺手一推,就有致富之门。山旮旯,已然成了聚宝盆。
先说穷山变金山——
今年4月,由湖北君一堂集团投资2.1亿元建设的尊禧鹿业养殖基地正式奠基,大竹村民自发前来载歌载舞。“梅花鹿,进大竹,穷山沟,有奔头。”村民朱春生说,听说基地要招收本地工人,他和妻子立即报名应聘。
眼下,十几栋鹿舍在山丘沟壑间拔地而起。
“年底前,我们将引进首批300只梅花鹿。”尊禧鹿业总经理谭斌介绍,该项目一期征用荒山720亩,计划用3到5年发展到5000头养殖规模,重点打造养殖、加工、旅游观光三大板块。企业主动对接精准扶贫,通过务工付酬、订单养殖等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脱贫。
目前,全村已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完成楠竹、泡桐、杉树、油茶栽种面积2200亩,发展中药材、吊瓜基地300亩,建成村级集体经济光伏发电机组190千瓦。
再说恶水变富水——
借力富水湖整体旅游开发契机,大竹村打造“隐水洞旅游专线”的延长线、“仙岛湖”的“姊妹湖”、鄂南垂钓小镇,旅游经济日渐红火。
去年9月,大竹村成功举办首届钓鱼节,来自全市的50余名垂钓高手一展垂钓技艺。期间,还有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有手工油面、鱼干、枇杷酒、山茶油等农特产品展销,吸引几千游客前来观光购物。
因为看好家乡的发展势头,在外经商多年的五组村民陈金财,回乡盖了一栋楼房。“房子一边建一边办起了农家乐。”陈金财说,“来这里钓鱼的外地人蛮多,我家每天接待客人好几桌,还要卖出几十份盒饭。”
54岁的徐能富肢体残疾。去年,他和几个村民利用自家闲置旧房改造了一个农庄。“做梦都没想到,给别人做了大半辈子小工,现在自己居然当起了老板!”。
据统计,大竹村群众依托山水资源发展各类产业项目26个,带动贫困户77户、253人,实现人均增收5600余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16万元。
从精神贫困到乡风文明,最是灵魂要革新
精准脱贫,难的是思想脱贫;乡村振兴,难的是文化振兴。
记者惊喜发现,在大竹村,一种经由古老习俗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正被一种朝气蓬勃的新文化洗礼革新。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度贫困”正在改变。
朱里宗祠一直村民心中的“圣地”,过去连女人都不能入室祭拜。如今,在驻村工作组的倡导下,这个乡村祠堂正变身为文化礼堂,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入内的政策讲堂、道德讲堂、文化学堂。
祠堂边的一个闲置教学点,已变成扶贫车间。回乡创业的陈才菊,正在培训20多个妇女学习制鞋。“随着业务的扩大,还将在祠堂里增设车间。”村支书徐良栋说。
一座土地庙几百年香火不断。这庙,以前也是村民心中的“圣殿”。但在驻村工作组三番五次的教育下,这座庙移走了。“我们的幸福安康靠不了菩萨,得靠党和政府,靠我们自己。” 村民们说。
一块沙洲之地曾经是满目疮痍,如今变身为文化广场,随之带来的,是群众生活方式的大变样。
“以前一有空闲,男男女女打麻将,还经常发生矛盾。现在好了,女的跳舞,男的健身。”村民阮清香说,驻村工作队带领大家成立了广场舞队、民俗文化专业队,还举行广场舞比赛、篮球赛、龙舟赛,如今抹牌赌博的现象少了,邻里关系也和谐了。
今年来,驻村工作队还在该村开建“廉文化”主题游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和清洁卫生、五好家庭、好媳妇、致富能人等评选活动,带动群众移风易俗,全村形成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
如今,垃圾分类处理,禽畜一律归栏,篱笆整齐划一,墙壁绘上图画,房前屋后,遍植树木花草……
从崭新的村容村风里,人们看到,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不仅正在走出物质的贫困,也在走出精神的贫困!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咸宁市举行2018年“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
下一篇:
王远鹤会见韩国义王市代表团签署系列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