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文景 邓昌炉 特约记者 孔帆升 通讯员 王能朗 徐世聪
编者按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300万咸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特别是建市20年以来,咸宁日新月异,已由一个鄂南小城成长为享誉神州的香城泉都。
作为建设强市的基石,县域发展举足轻重。为此,在全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建市20周年之际,本报今起推出“县域发展看亮点”系列报道,展现各地发展新成就,为推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提神鼓劲。
“大道通山通发展”,“大道通山通圆满” ……
一曲《大道通山》,道出通山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况味。
地处鄂东南边陲的通山县,山高水长一直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打开山门,脱贫致富,成了几代人的梦想。
近些年来,通山县委、县政府践行“两山”理念,变自然劣势为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强势,开启“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逢山开路,逢水架桥, 康庄大道通四方
11月19日,冬日暖阳,万山红遍。平坦宽阔的通山大道,让视野豁然开朗。
这既是一条生态景观路,也是一条产业发展路。它将通山县城与大路乡、南林桥镇连接,并与“咸九”高速贯通,将南林工业园与县经济开发区连成一体,构筑产城一体发展的新空间。
“串”在这条路上的明星企业有很多。其中南林钙业总投资7.2亿元,产销两旺,年产值3亿元。金欧米木业占地面积385亩,正在打造国内智能门业最大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年产值5亿元。
记者从县城沿大畈核电公路直下,再由北往南,过板茶大桥、和平大桥,至富水湖南岸公路,别有洞天。
两条公路经由两座跨河大桥相连,彻底打通富水湖两岸望水兴叹的阻隔。
今年6月,和平大桥正式通车之日,苦了半辈子的3万多南岸库区移民奔走相告,许多在外打工的游子,特意开车回家穿越一把。
“以前,村民出门要么坐船到水库北岸转车,要么坐车绕道几十里,现在到县城的路程比原来缩短了三分之二。”正在建新房的大畈镇和平村村民林先标说,这条路正在打开两岸群众的致富之门。
因为这条路,大畈麻饼由过去的小作坊发展成阳春园食品有限公司;两岸万亩蜜桔成为游客的乐园;和平村农民自发联合成立种养殖合作社,建起百亩果蔬基地……
“所谓‘山通’,就是逢山开路,逢水架桥,实现通山全境域与省际高速、县市区国道连通,实现村村通公路,班车到村口。”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说。
事实上,经过近几年的交通建设,通山已形成高速路+国省道+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九宫山六山连通”、“富水湖四面连环”的旅游交通体系,让通山真正实现“全面畅通”。
从通山,到山通,精彩神奇的“反转”,让通山与闭塞“别过”。
临水而居,因水而富,绿水青山聚金银
11月3日,通山慈口乡大竹村喜气洋洋,该县第二届钓鱼节在这里举办。
钓鱼节以“山水大竹·养心天堂”为主题,通过举办钓鱼赛、农产品展销、野外烧烤、亲子乐园、养生知识宣讲等活动,吸引全市近百名钓友参赛,数千名游客前来观光购物。
“我们村是个重点贫困村。近几年,在市纪委等部门的帮扶下,我们依托丰富的水资源,抢抓富水湖整体旅游开发契机,着力打造隐水洞旅游专线的延长线、鄂南垂钓小镇,旅游经济日渐红火。”大竹村支部书记徐良栋说。
从大竹出发,沿富水湖逆流而上,迄至隐水洞风景区,只见游人如织,甚是热闹。
隐水洞,这个依托富水湖独特资源开发的地质公园,已经成为咸宁旅游产业的一张金名片。春夏秋冬,人气爆棚。今年十一黄金周,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并带火周边40多家农家乐。
富水湖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库容量17.3亿立方米,碧水翠林,湖光岛影,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近些年来,通山县围绕富水湖,做足“水文章”,让一湖碧水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为保护富水水质,通山县痛下决心拆除富水湖4.33万口网箱,引导上千户养殖户上岸转产转业。
为巩固湖区生态,通山开展“绿岛行动”,由54个县直单位包保富水湖68个岛屿,累计完成绿化面积5000多亩。
如今,富水湖一湖秀色,两岸青山,绿色生态产业星罗棋布。
其中,太阳溪漂流、银河谷漂流、腾龙溪漂流、盘龙溪漂流,四大漂流风生水起;富水湖综合开发项目方兴未艾,拟投资25亿元,将富水湖打造成为华中地区集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生态康养为一体的生态型综合旅游区。
从富水到水富,从水富到财富,通山步履铿锵。
绿色产业,绿色民生, 幸福指数节节高
“山花满天飘呀飘,桃花满枝笑呀笑,唱支山歌给党听,精准扶贫到我家……”近些日子,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农民“天天乐文艺队”,每天要在村文化广场排练音乐剧,准备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
“自从有了文化广场,我们的生活越过越有味了。”天天乐文艺队负责人说,这个广场是由省纪委和省财政厅、文化厅帮扶200万元建设的,广场上园林绿化、体育设施、灯光照明一应俱全,成了附近村民的乐园。
11月22日,位于通山经济开发区的通山县文体中心项目现场,一片火热施工的景象。即将竣工的文体中心,有如一只振翅起飞的白鹤,宏伟壮观。
在通山,随着经济日益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高涨。为解决山城居民文体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把新文体中心建设列入重点民生工程。
“通山城区土地十分宝贵,但县里还是划拨60亩黄金地皮作为文体中心建设用地。”通山县文体新局局长陈世德说,文体中心采取PPP模式建设,总投资2亿元,预计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将成为集体育赛事、文化展演、文体培训、非遗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群众活动场所。
绿色产业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推进绿色民生。近年来,该县以产业扶贫为支撑,探索出精准扶贫“三双”模式(双产业、双保险、双脱贫),累计实现脱贫4万多人,20多个贫困村成功出列。
该县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已建成一大批惠及群众学、劳、医、养、居、娱的民生工程,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山通水富,绿色发展,这就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通山作为”。
编辑:hefan
上一篇:
习近平出席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下一篇:
拔掉"软钉子"锤炼"硬作风" 通城整治"新衙门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