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昌炉
春到香城,生机勃勃;绿色发展,号角劲吹。
在刚刚闭幕的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咸宁”成为热词——
加大幕阜山等四大片区脱贫攻坚力度;支持咸宁金融小镇建设;支持咸宁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支持咸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万里茶道”申遗……这些“咸宁元素”,为咸宁推动新一轮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增添了新动力。
回眸2018,咸宁绿色发展,犹如一曲华美的交响——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1350亿元,增长8.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5%;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数量跃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业首破千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长均在16%以上,赤壁三国古战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空气质量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
展望2019,咸宁绿色发展,已经拉开壮阔的大幕——
咸宁以“一城引领,三带协同,三篇文章”的“133”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精准对标全省“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5%,规上企业突破1000家……
绿色咸宁,奏响绿色主旋律!
以绿为纲,在更高维度上擘画绿色发展
现代农业生机勃勃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市委书记丁小强反复强调: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崛起战略,是咸宁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出路所在。绿色发展是咸宁最好的路径,绿色崛起是咸宁必然的选择。
所谓绿色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绿色是咸宁的底色和本色,生态是咸宁最宝贵的财富。一直以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咸宁始终坚持以绿为纲,一张绿图画到底,走绿色发展之路。
2007年1月,咸宁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目的是以较小代价摆脱传统工业的路径依赖。
2012年6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和推动咸宁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 绿色崛起成为咸宁发展的旗帜。
2015年1月,咸宁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绿色崛起发展规划,构建起“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管理”五位一体的绿色发展体系。
2016年12月,咸宁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打造“香城泉都”,建设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绿色崛起的思路再次升级。
几天后,省委书记蒋超良到咸宁调研,明确要求咸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7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咸宁、鄂州、随州、恩施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2个月后,咸宁市委五届二次全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咸宁市委关于坚持绿色崛起 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决定》,明确了绿色发展的目标:力争到2021年,以绿色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达15%以上……
2018年12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将咸宁、黄石、黄冈、鄂州被纳入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
就在上月,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再次作出重大部署,确立了“一城引领、三带协同、三篇文章”为主要内容的“133”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1”是“一城引领”,即建优建美长江流域公园城市;第一个“3” 是“三带协同”,即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第二个“3”就是“三篇文章”,即统筹做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全域旅游三篇文章。
“133” 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是对历届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工作抓手、工作部署的系统提炼和深化拓展,是呼应省委省政府“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 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的有效举措。
至此,咸宁绿色发展意志坚定,路径清晰,目标明确,人心所向。
以绿为底,在更快速度上做大绿色产业
高新产业亮点纷呈
咸宁是享誉全国的茶叶之乡、楠竹之乡、桂花之乡和温泉之城,生态资源富足,绿色产业基础良好。那么,如何进一步把优良的自然禀赋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答案是:做大做强绿色产业。用绿色产业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为此,全市上下坚持以绿为底,重点统筹做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全域旅游“三篇文章”。
现代农业欣欣向荣——
2017年10月,咸宁被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确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标志着咸宁农业走进一个新纪元。
以此为契机,全市大力实施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兴农工程。
2018年5月,出台《国家(咸宁)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三年工作方案》,展开一幅“一区六园三十三景”的现代农业新画卷。目前,全市七大绿色农业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每个开发区面积达5~10平方公里。
六个县市区同步实施“鄂南名优农产品培育工程”,一批农业品牌叫响全国。全市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83 个、示范镇 12 个,农业部认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量达到 11 个。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10家,已创建“三品一标”42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6个,居全省前列。
高新产业亮点纷呈——
全市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机遇,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提升传统产业品质。
瞄准绿色产业做“加法”,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五大千亿元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绿色新产业。
围绕十二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建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森工造纸、电力能源五个五百亿产业。
如今,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其中,奥瑞金公司研发出仅重23克的螺旋盖纤体铝罐,在咸宁基地的年产能超过30亿罐,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饮料包装基地。 南玻光电在国内研发出0.2毫米厚的超薄电子玻璃,最新技术成果落户咸宁基地,将与日本旭硝子、美国康宁等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技。
从螺旋盖纤体铝罐到3D玻璃盖板,从超薄电子玻璃到激光半导体芯片,从纳米纤维材料到超长应急机械化桥,咸宁绿色产业在集聚中茁壮成长。
全域旅游红红火火——
全市加快品牌景区提档升级,赤壁三国古战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激活旅游要素,涌现出柃蜜小镇、鸡汤小镇、砖茶小镇、萝卜小镇、俄罗斯方块小镇等一大批特色旅游小镇,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养生等新业态为咸宁旅游增添了新活力。
据统计,2018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均在16%以上。
以绿为魂,在更强力度上做优绿色民生
全域旅游红红火火
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造福于人民群众。
市委书记丁小强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通过实施绿色崛起战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美丽咸宁建设的发力点。
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咸宁始终把保护好绿水青山作为最大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咸宁生态保护体制掀起“绿色革命”。通过打通监管“经脉”,变“九龙治水”为“一杆到底”,形成全市环保监管“一盘棋”的局面。
保护长江饮用水源地、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淘汰黄标车、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大规模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从治理空气污染到拆除长江非法码头,从清除湖库围网到大规模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从逐步关闭非煤矿山到高标准修复山体,咸宁生态保护紧锣密鼓,扎实有效。
2018年,咸宁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验收,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披露,咸宁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第8位。
据生态环境部最新通报的数据,2018年,咸宁空气质量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19位,成为湖北唯一入选“20个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城市”的地级市。
“咸宁的优势在绿色,必须坚决守住绿色生态的底线。”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表示,新的一年,将强力推进污染防治,集中力量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继续实施“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同样,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也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绿色民生。
近几年来,咸宁以市区为龙头,打造“一城十区二十景”,启动公园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武广高铁、武咸城铁、武深高速、杭瑞高速、咸通高速等先后建成通车,基本构建了以高速公路、高铁、城铁、国省道为主骨架的快速交通网,长江中游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50.1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5%,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香城泉都”城市品牌越擦越靓。
如今的咸宁,变成了一座交通四通八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兴之城。
同时,我市以咸嘉生态城镇文化带、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和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打造出崇阳柃蜜小镇、通山果酱小镇、咸安鸡汤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嘉鱼官桥镇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咸安区汀泗桥镇古塘村、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等村,入选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如今的咸宁,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发展大变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乡村,开启绿色振兴模式……
绿色发展的咸宁,迈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绿色崛起的咸宁,正在打造美丽中国的“咸宁样本”。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