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再见,贫穷!你好,小康!——写在通山退出省级贫困县序列之际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19-05-18 09:04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饶敏 宋文虎 特约记者 孔帆升 通讯员 徐世聪


通山县脱贫摘帽了!

4月29日,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通山县等17个县(市区)脱贫退出。自此,通山县正式与贫困道别,翻开历史新篇章。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面对脱贫攻坚这个难中之难,通山以“背水一战”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担当,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

看规模——2013年认定贫困人口2.55万户8.39万人,重点贫困村47个;至2018 年底,47个贫困村、 2.51 万户、 8.299万人脱贫退出。

看速度——贫困发生率2013年22.2%,2018年底降至历史最低值0.24%。

看质量——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 11389元,同比增长9.7%,增幅在全省贫困县中排名第8,全市第1。

这些闪光的数字,是通山凝聚最强合力,众志成城,决战决胜贫困的真实印记。


有一种自信,叫做没有啃不动的硬骨头


过去很长时间里,通山习惯于这样的“自我介绍”: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库区、贫困地区,“四区”的组合是一张撕不掉的“贫困标签”。

脱贫基础之弱、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前所未有。与全国全省实现同步全面小康,何其艰难!

通山到底有多难?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海滨这样表述:

贫困人口多。重点贫困村47个,占全县行政村的25%,建档立卡贫困户2.55万户8.39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贫困程度深。城乡、区域、群体间发展很不均衡,特别是偏远乡村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如贫困闭塞的库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脱贫难度大,“硬骨头”多,或丧失劳动能力、或身患重病、或文化程度低,因灾、因残、因学、因病等致贫返贫问题突出。用县委书记石玉华的话说是“坚中之坚”。

增收渠道窄。产业集聚不足,带动能力弱,贫困人群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小,增收渠道单一。

“脱贫攻坚既是一场没有退路、没有商量、没有余地的大考,也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相信,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2016年,上任不久的县委书记石玉华掷地有声,并向省委、市委和全县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在全市率先脱贫摘帽。

县委书记石玉华、县长陈洪豪等毅然决然担起限期脱贫摘帽的重大政治责任,立下“军令状”,一刻也没有懈怠,组织带领全县人民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役。

最精干最强大的力量不断向贫困村集结——

“班长”超前谋篇布局,科学调兵遣将。从晨曦微明到夜色浓郁、从机关到基层、从城郊村庄到偏远乡村、从丘陵到深山,石玉华走遍了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其中半数以上至少去过两三遍。同样忙碌的县长陈洪豪,仅2018年下乡调研、开会部署脱贫工作123天,3本厚厚的“扶贫工作日志”满是他到村里、到组、到贫困户家中的点点滴滴。

县级干部既挂帅又出征。县乡建立作战指挥部,建立精准扶贫构架体系,挂图作战,县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之大、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800多名干部长期驻村入户,8000名党员干部职工“沉下去、贴着帮”,与所有贫困户“结亲戚”,做到“乡乡有扶贫团、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帮扶人”。

在冲锋陷阵的2018年,县里部署起“1+14+187”的作战体系,县级干部和乡镇一把手任14个乡镇指挥部的正副指挥长,省、市、县驻村工作组组长和乡镇驻村负责同志任187个村组指挥部的正副指挥长,周周进度会,月月专题会。       

最关键最重要的资金和项目不断向贫困乡村集聚—— 

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县级财政按每年不低于15%的增量增加投入,2015年来累计争取上级专项扶贫资金2.9亿元,近3年统筹整合35.39亿元投入扶贫。

坚持项目向一线布局,把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引擎,实施上级帮扶项目1027个,争取省直单位对口帮扶项目155个,一举解决出行难、饮水难、农产品运输难等“瓶颈”,打通了脱贫“最后一公里”。

一个聚全县之力为脱贫摘帽的大扶贫格局,在青山绿水间绽放光彩。


有一种担当,叫做众志成城合力攻坚


2018年10月14日是个周末,闯王镇大源村第一书记阮国和仍在村委会忙碌,驻村队员发现他脸色发白,身体颤抖,提出送他上医院,却被阮国和果断拒绝:“忍忍就行,把手上的事先做好。”

2小时后,阮国和几近昏厥,被立即送往县人民医院,后又用救护车转往武汉同济医院,因突发心肌梗塞进行了几个小时的手术,才抢回一命。“三根心血管全部堵死,幸好抢救及时!”医生说。

阮国和是县水利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后,他一家一户走访村民,问需求、讲政策,不辞劳苦。饮水是当地的“老大难”,他撸起袖子,卷起裤脚,在崎岖山路勘测地形,组织施工,让3个组的村民喝上了自来水。

每个贫困村都有一支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像阮国和这样“一对一”的帮扶干部。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役中,全县派出的8000名帮扶干部撒网式入户,敲开千家万户门。他们把责任扛在肩上,用脚步丈量山村,用真情催生希望;他们把真情洒在乡间,用汗水温暖民心,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幸福指数。

今年3月的一天,回镇里开会的楠林桥镇帮扶干部阮剑波,接到石门村的电话,因下大雨引发山洪爆发,困住了石门小学准备放学的孩子们。阮剑波二话没说赶到现场,一手一个孩子把他们安全送回了家,由于山体滑坡,有的孩子需要绕行二三十公里。深夜回到家中,他自己却生了一场病。

望着在滂沱大雨中被淋得透湿的阮剑波,群众感激地说:“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扶贫大军中,县级干部被誉为“战狼”。这个团队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攻坚克难,冲锋在前。任务最重的乡,书记县长亲自挂;问题最多的村,县级干部亲自包;难度最大的户,县级干部亲自帮。

分管扶贫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胡金云的手机一天到晚“叮咚”声不停,那是微信朋友圈在传递全县扶贫干部比干劲、比效率、晒成绩、铆足劲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消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胡金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但石门村副主任夏来顺对记者说,这两年胡书记每周要到村里来3次。

夏来顺的印象中,胡金云听群众反映问题时耐心十足、和蔼可亲,“转场”时快步如飞,大家都觉得这个书记越来越像本村人,可谁又知道他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脱贫此役,只能胜,不能败。

这是破茧成蝶般的历练。

如果说47个村的贫困是47丛荆棘,那么党员干部也要冲上去,扑下身子,把它连根拔除。

如果说2.55万名贫困人口像2.55万棵柔弱无助的枯苗,那么扶贫干部则凭着对群众的亲劲、抓工作的韧劲、干事业的拼劲,耐心抚慰,精心滴灌,一棵棵给予滋养。

2018年,通山将5月和 9 月定为攻坚月,将每周四定为扶贫日,在我市率先组织帮扶干部开展攻坚月、扶贫日系列活动,8000 名党员干部吃“连心饭”2.6 万余餐次,召开屋场“连心会”3600 余场次,发放“连心卡”2.5 万张,使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省检查组多次围绕群众满意度开展抽查,反馈结果都达到98%以上。


有一种创新,叫做“双产业双保险双脱贫”的通山模式


曾经以为穷苦无边无际,日子苦得望不到头。

“终于能和穷日子说再见了。”5月10日,通山县大路乡新桥冯村八组村民夏杏卷边喂食孔雀,边感慨地对记者说。

6年前,丈夫被确诊患有重病,经过30多次放化疗,欠下10多万元医药费。4年前,儿子不小心掉进水塘溺亡。

丈夫病残、儿子没了,上要赡养公婆、下有两女儿上学,自己又没什么文化技术,怎么办?

“我绝望了,慢慢有了轻生念头。”夏杏卷回想那时的心境说。

2016年,扶贫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她建起香菇种植基地,当年增收1.2万元。但工作队很快发现,单靠香菇种植,无法让夏杏卷彻底实现脱贫。于是又通过挂靠大户的方式,帮她养起了孔雀。

后来,夏杏卷租下100个香菇大棚,成立小夏香菇种植合作社。2018年,养殖的孔雀也从最初的十几只发展到几十只。

双产业带来双收入。夏杏卷算了一笔账,一年可以挣10来万元。

“双产业拓宽了困难群众的增收渠道。”县扶贫办主任成军介绍,通过10种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油茶、香菇、乌骨山羊、黑山猪、孔雀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和光伏发电、“互联网+”等新型扶贫产业,力争让每户都有2种以上脱贫产业支撑。至2018年,通山已带动5065户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经营、1200户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

在通山,双产业和双保险、双脱贫紧密相联,国内外媒体生动地称之为“三双”。

具体讲,双保险是在免费为贫困户购买常规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专门帮助贫困户应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新险种——“收入指数保险”。若贫困户出售家畜时,市场价格低于核定市场收入价格,由保险公司按收入指数价格补齐差额赔付。此举开全国先河。

2017年,通山整合资金150万元,以乡镇为单位免费为贫困户的家畜购买“收入指数保险”。2018年,全县有4200 户贫困户通过双产业脱贫,共理赔 2030 笔 905 万元,2202 户贫困户直接受益。

双脱贫,即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特别在是对缺乏自主脱贫意识的群体,通过精神鼓励、正向激励、政策助力,增强其发展自信。此举让不少人成为“昔日奔波上访,今朝忙碌致富”的典型。

曾被誉为上访“专业户”的大畈镇贫困户阮荣贵,在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办起规模化养猪场,日子越过越红火,2017年后再没上访。

九宫山镇横石潭村的金莲九也是老上访户,通过参加养殖技能培训,变“上访”为“上进”,建起了一座专业养殖场。

通山“三双”模式是一个破局,更是一项创举。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在杨海滨看来,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而发展双产业,让他们脱贫致富有更多依靠;推行“双保险”,让他们发展产业“零”风险;加快“双脱贫”,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通山“三双”的实践经验,2018年被《人民日报内参》刊发,在全国范围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省委书记蒋超良、副省长万勇等领导分别作出批示“全省学习推广”。


有一种蝶变,叫做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下“绣花”功夫,“滴灌式”帮扶,“一锤一锤钉钉子”……历经脱贫攻坚大决战的洗礼,通山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楠林桥镇石门村,曾经的贫困村之一,今已蝶变得令人不敢相识。

从县城出发,沿一条宽阔笔直的沥青马路行驶,公路两旁,绿树掩映,鲜花盛开,景致如同城市大道。进村入口,烈士陵园巍峨庄严,青铜群雕栩栩如生。

“这条路就像‘生命通道’,以前到县城50分钟,现在15分钟,村里老人说,再不担心看病耽误时间了。”石门村副主任夏来顺对记者说。

村委会门前,过去一片荒芜,如今是崭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村庄中央,村史馆、农家书屋、便民超市、电商网站、农家餐馆有序聚集,分明是一个“现代城市”社区。

向村湾深处前行,湘莲、茭白、葡萄、火龙果、油茶种植基地,一片连着一片;山谷里,蓝孔雀养殖基地、黑山猪养殖基地,一个接着一个。

“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51户,人均收入3000多元;2018年全部脱贫,人均收入10020元。村里变化这么大,做梦也不敢想呀!”夏来顺说。

石门村的巨变,是所有贫困村的一个缩影。

大畈镇板桥村,在省纪委的帮扶下,对村庄功能、核心产品等进行系统规划,找准发展方向,成为全省十面“红旗村”;位于库区深处的慈口乡大竹村,以生态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入选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大路乡新桥冯村,“揪住”各种水果不放,“果匠小镇”美誉声名渐隆;九宫山镇富有村,以代养肥羊“玩活”了整村经济……

这些本是通山最穷困不过的乡村,记者与村民聊起变化时,村民言语中都透露出的一种感恩之心与自豪之情。感恩,是因为“村子还是那山那水,生活却越来越好”;自豪,则源自“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少,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

县扶贫办副主任吴忠发认为,通山抓住历史机遇,将这些贫困村从内到外进行了一次“提档升级”,使其从过去发展的边缘,转身成为发展的前沿,离小康目标越来越近。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县委书记石玉华对记者说。 

已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对通山道一声——再见,贫穷!你好,小康!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习近平会见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
下一篇: 新疆博州人大考察组来咸​考察县乡人大规范化建设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