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近年来,我市各地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社会治理在身边·共建共治共享”,介绍基层治理经验。
咸宁网讯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文虎、通讯员 全闯、郑梦溪报道:“多亏村干部帮忙调解,才拿回了我的土地。”11月26日,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3组村民阚金周满意地说。
隐水洞开发之初,因建设需要,占用了板桥村3组一空地,并补偿村民另一块土地。阚金周说,补偿的地他也有份,却被另一村民独占,束手无策的他只能到村民情茶室“吐苦水”。
“必须及时解决,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村综治主任刘斌说,了解情况后,村里组织矛盾双方、组长等清楚土地划分情况的村民以及村内威望较高的村民座谈,经证明,阚金周确有土地,同时劝说另一方归还土地,成功化解了矛盾。
板桥村属于移民后靠库区村,过去发展十分落后。2014年以来,随着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村域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村民道德文化思想、法制意识较为薄弱,各类矛盾纠纷、涉诉涉访事件时有发生,严重阻碍村庄健康发展。
“有些矛盾看似很小,但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出现大问题。”村支书刘鹤鸣说,解决不好既会降低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也会影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为切实解决好村民矛盾,该村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屋场会等,倾听村民诉求,了解村民生活情况,主动寻找问题苗头,并及时处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该村还在村委会设置民情茶室,确保村民有地方倾诉、问题有人倾听、矛盾有人处理。
该村还打造了一法官、一律师、一支书 和多职能部门参与的“3+X”工作室,通过法律宣讲进村湾、“湾湾响”广播、屋场会、宣传单等形式宣传道德文化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村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全力创建“三治两无”(自治、法治、德治,无讼、无访)平安示范村。
11月22日,5组村民孟望华来到村民情茶室,请求村里帮其出具与刘会服是合法夫妻的证明,欲与刘会服离婚,在场村干部急忙询问原因。
原来,两人因性格、经济等方面原因导致感情出现较深裂痕,孟望华不愿如此下去,但因结婚之初并未领证,便来请求村里出具证明。
刘鹤鸣了解情况后,立即叫来刘会服,并请大畈法庭庭长朱必辉一同劝解,经多方努力,最终劝解成功。“多亏村里帮我们调解,不然连个完整的家庭都没了。”刘会服感激地说。
据悉,该村矛盾纠纷调处率为100%,群众满意度达100%。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咸安区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 民生答卷暖民心
下一篇:
咸宁市法学会开展法治宣传 青年成为普法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