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八山半水分半田。
在崇阳,一样的土地,如今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原因何在?关键是农业综合开发起了作用。
可以说,崇阳农业综合开发之路越走越宽广。
走向特色化
漫山雷竹,袅袅婷婷。竹林深处,竹农们正忙着将一袋袋谷糠均匀地铺在竹子根部。
这是11月29日,记者在桂花泉镇桂花村见到的情景。谷糠是给竹子保暖用的,它能让原本要听到惊蛰雷声才冒出的笋子提前到春节前上市,卖个好价钱。
崇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引进雷竹,起初种植效果不佳,县政府便引进一批浙江种植大户。杭州临安的叶琼和蒋国庆母子是行家里手,被县政府请到崇阳。
桂花村曾是崇阳有名的黄土塝,他们来到该村后,流转土地建雷竹基地,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和销售技巧,并成立湖北省崇阳县长富雷竹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竹挖笋脱贫,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山坡逐渐被翠竹覆盖。
“村民流转土地可获得租金,此外,雷竹抚育、竹笋采挖时节正好与春耕秋收错开,大家忙完农活还可到基地务工,每天能拿100多元钱工钱。”6组村民、62岁的熊汗香老人说,依托雷竹产业,很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8组村民、77岁的熊正榜老人育了21亩竹林,不仅年收入超5万元,他家基地还能吸收周边10余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曾因病致贫的汪谋新将自家20亩竹林全部流转给种植大户,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自己在雷竹基地务工拿工资,不仅脱了贫,还在县城购了房。
更让村民们惊喜的是,2018年,崇阳县启动“雷竹小镇”建设,该项目和桂花村美丽乡村建设紧密对接,同步推进。村里的道路铺上沥青,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村容村貌大变样。
2019年,“雷竹小镇田园综合体”开门迎客。“地球仓”酒店、竹文化接待中心、观光步行道、竹楼民宿、百竹博览园、农事体验园、水果采摘园等应有尽有,游客纷至沓来。
“在合作社经营下,雷竹种植、加工、销售实现统一经营管理,产业化发展进程跑出“加速度”,将全镇雷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向更高层次。”桂花镇党委书记徐鹏志告诉记者,在桂花村的影响下,该镇三山村、官庄村等地村民也加入雷竹种植,全镇雷竹种植户达上千户,面积10000余亩。
蒋国庆介绍,围绕将雷竹特色做优、优势做强,眼下,一个500吨级冷库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就能开发油焖雷竹笋、笋干等系列产品,填补竹笋市场夏季空档期,进一步提升雷竹笋市场竞争力。
此外,该镇通过针对性招商引资,吸引湖北融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竹笋加工厂。
集生态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成了崇阳现代农业发展新的“风向标”。
走向规模化
“往年都是‘小打小闹’,上万亩真不敢想!”石城镇方山村3组,村民王煌文对村里种植白芨一事感慨不已。
今年将近50岁的王煌文,高中毕业后,跑过运输,开采过矿山,从事过建筑行业,还在广东办过厂,做过多家企业管理员。长年漂泊在外,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成了空巢老人。2010年,他决定返乡创业。
位于方山村的鸡鸣峰是我省白芨的主产地及发源地,该村祖祖辈辈有很多人靠上山采药补贴家用。王煌文从小随父亲采集与挖掘野生药材,知道这些野生资源越来越匮乏,需求量却日益增涨,利润空间大。于是,他把山上的白芨移植到地里,进行规模种植。
因零风险、投资小、简单易做,他第一年栽种的5亩药材就获益5万块钱。周边村民看到“回报”后,也纷纷加入种药材的队伍中来。
2016年,王煌文牵头成立崇阳县“金土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低价种苗,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并高价收购成品,带动了周边众多农户迅速地脱贫致富。更让村民意想不到的是,每年白芨开花时,成片的紫色花海引来各地游客打卡。
方山村白芨“野转家”的成功,让石城镇党委政府看到了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路子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引导村民做大做强,去年,该镇促成方山村和与之相邻的神口村,由村党支部带头、联合4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自筹投入1亿余元,发动党员群众400余户积极参与,将鸡鸣峰上的12000余亩荒山改造成白芨基地,形成了主业突出、连片推进的产业格局。
万亩白芨基地是崇阳中药材种植形成规模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些药商、厂商和回乡创业人员看到了崇阳种植中药材的独特优势,纷纷投资建设中药材基地。仅2019年,该县就新增中药材种植基地105个,新增面积约8000亩。全县从事中药材种植农户1215户4839人,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崇阳可利用的荒山面积达23万亩。如何从荒山里“挖”出效益?该县的选择是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竹则竹,出台特色产业发展补助标准,把荒山变基地,把基地变绿色银行。
记者在幕阜山旅游公路沿线看到,“两竹两茶”、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等已全线铺开。据介绍,仅这条线上,就已建成青山森旺农业综合基地、高枧九岭农业综合基地、港口楠竹基地、青山雷竹基地等4个万亩以上基地和铜钟坳上药王谷等25个千亩以上基地,沿线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达20.8万亩。
走向集约化
春天,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夏天,绿油油的稻谷随风飘荡;秋天,金黄金黄的稻子映照着村民丰收的笑脸……这是沙坪镇进口村党支部书记黄志刚今年随手拍的美丽乡村“大片”。
“以前,农田里水灌不进来,涝排不出去,种田只能望天收!”黄志刚告诉记者,进口村有水田2063亩,近年来,县里共投入334万元对该村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目前已完成了1800多亩。
高标准农田使进口村建设形成了渠、塘、沟、泵串联灌排系统网络。今年持续性强降水形成洪涝灾害,该村许多农作物被淹,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让“潜水”农作物迅速“重见天日”,有效地发挥了排涝作用。
“受水情影响,今年90%的种粮大户有或多或少的损失,而我却净赚了10多万元!”藏世宏来自湖南,今年他在进口村承包了600亩农田,得益于高标准农田改造,他喜获丰收。眼下,他正忙着在冬闲田里栽种红菜薹和上海青以增加收入。
“地块块、矮埂埂、渠弯弯都不见了,高标准农田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还降低了农药化肥用量,方便机械化生产。“该村2组村民罗自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受益者之一,他将附近村民的40多亩闲置田地全部进行耕作,为方便实行机械化操作,还买回了一台多功能打田机,年收入近10万元。
产业发展到哪,农田整理项目就跟进到哪。近年来,崇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吸引投资、集中流转、做大产业。十三五期间,该县整合发改局、国土局、农发办等部门资金和地方债券21691.29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8.72万亩。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耕地质量与稳产高产能力不断提高,县域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平均提高100公斤左右,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约10%,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孟祥伟:以最大诚意和最优服务推进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