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雷竹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崇阳笋产品年产值过亿元,畅销全国各地;
全县雷竹总面积近6万亩,正在打造万亩连片雷竹现代产业园;
核心产区桂花泉镇有雷竹1.5万亩,每年以3000亩的速度增长;
……
一
“家家户户种竹,房前屋后冒笋。”日前,走进崇阳县桂花泉镇,镇党委书记徐鹏志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不已,崇阳雷竹走过20多个春秋,经历了徘徊、停滞甚至寒冬,终于遇上真正的“暖春”。
崇阳雷竹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末。经过考察和反复论证,崇阳县与全国雷竹笋主产区浙江临安,同在一个纬度,气候类似,丘陵的坡度和高度也适宜,适合种植雷竹,鲜笋最高市场价每斤30多元,亩收入2万元以上。
1998年,崇阳引来全国劳模蒋长富带领乡亲种雷竹致富。引竹种、栽雷竹、传技术、拓销路……如今,蒋长富的妻儿已在桂花泉镇营造起连片竹林6000余亩,全县各个乡镇都建起了雷竹基地。
然而,雷竹在崇阳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是经历了一番曲折。2003年崇阳县致力打造“华中雷竹大县”,成立雷竹产业化办公室,全面推动雷竹产业发展。鼎盛时期,雷竹面积达到上万亩。
徐鹏志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
雷竹从种下去到直接产生效益要六年,其中土地流转、挖土、买种等前期投入约2000多元一亩;前面的5年抚育期一亩需要费用5000元左右;第六年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一亩需要费用1.4万元。也就是说,一亩林地从投入到产出,需要耗时6年,成本至少要2.1万元。
雷竹受益周期长、成本高,早在上世纪初,对于尚未完全脱贫的老百姓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
二
对于蒋长富来说,也并非易事。他的妻子叶琼,当初只身一人来到崇阳,承包130多亩荒山种雷竹。开始时,为避免破坏雷竹苗,她在深山竹园里搭建小帐篷,一睡就是3年。
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叶琼成立了长富雷竹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20多位浙江人前来示范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1万多亩。
2006年,他们的儿子蒋国庆也来到崇阳,在桂花泉镇开辟了230亩雷竹基地。不仅卖力种竹,还拼命到成都、重庆、深圳等地去卖崇阳雷竹笋。
但一些农户的雷竹因管理粗放,导致出笋率不高,有些农民等不及受益,就荒废了雷竹林,全县雷竹林面积开始大幅萎缩。低谷时,不足4000亩。
近年来,崇阳县将雷竹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强力推进。连片种植雷竹达到100亩以上的,可以按800元/亩给予奖补。
桂花泉镇以桂花村雷竹基地为核心,沿崇赵公路发展雷竹产业,打造雷竹小镇,规划建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进入雷竹小镇的道路已经刷黑,竹文化接待中心、农事体验园坐落其中,在竹园农庄“长庆园”可以品尝全竹宴,竹林深处还有全智能“地球仓”酒店供住宿。
后山上,有竹笋冷藏保鲜冷库和正在建设中的百竹博览馆。整个“雷竹小镇”总投资12.5亿元,主体部分由长富雷竹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配套设施由政府投入。
去年,崇阳县政府牵头成立绿投公司,至今已投入2亿多元建设雷竹产业基地,交予浙江竹农抚育,待到受益后实行分红制度,20年后产业成型,再返给当地村民管护经营。无疑,这是又一强劲之举。
三
桂花泉镇现有雷竹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丰产林9千亩,鲜笋收入至少8000多万元,300余户竹农受益。周边还有500多名农户就近就业,人均务工收入1.8万元。随着每年3000亩的增长,受益范围会更大,经济效益也会更高。
成立于10多年前的湖北瑞发生物,生产的干笋、清水笋、即食笋等畅销全国各地,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引进的湖北融通食品科技公司,投资2亿元,预计年深加工竹笋8千吨。还有已建成的500吨级冷藏加工房,都是雷竹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雷竹产业基地已被融入“全域旅游”范围,崇阳已完成崇赵线周边环境整治和循环景观旅游公路黑化。游客来崇阳可以乐游竹海、乐用竹器、乐居竹屋、乐享竹宴,乐不思蜀。
一个产业抓到底,一门心思干到底,雷竹产业遇上了“暖春”。
一产有“竹种植”,二产有“笋加工”,三产有“竹旅游”。一根雷竹,撑起了强镇富民一片天。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敏 特约记者 胡向辉)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宁市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1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