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山,有一个关于竹子会“呼吸”的故事。
2014年,全国首个竹子造林碳汇项目在通山落地。靠会“呼吸”的竹子,县里一边减碳减排,一边推动减贫振兴。
到现在,通山竹子碳汇项目超过40万亩,3万多农户因此增收。这是我市依托丰富竹资源,将竹产业打造成主产业的一个缩影。
清风翠竹知多少
地处北纬30度附近,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咸宁独特广袤的森林资源和特殊的生态优势,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楠竹主产区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现有竹类12属150余种,面积186万亩,竹类资源约占全省的80%。
竹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底,全市竹产业产值63.3亿元,其中一产产值24.7亿元,二产产值29亿元,三产产值9.6亿元。
竹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成竹循环经济产业园2000余亩,共有20余家企业入驻。汇圆科技竹业、骧腾科技公司、绿圣源竹盐等发展势头强劲。
竹产业招商成效明显。全市现有年产值30万元以上的竹加工企业68家,小微竹加工企业400多家,竹类产品达60多个。随着玖龙集团竹浆纸项目落地,推进百亿竹产业集群建设再添强劲动力。
竹产业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我市竹产业企业开发出生物质颗粒、竹盐、西餐竹托盘、竹酒等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比较畅销。
百尺竿头待拔节
尽管我市竹产业资源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但对标浙江等先进地区,发展不够仍是最大实际。
近十年来,我市把竹产业作为重大产业来抓,通过编制竹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加强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举措,竹产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当前制约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竹资源优势还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及经济优势。
一产有待提升。因栽培管理粗放,竹林丰产技术推广应用不够,交通、灌溉基础设施薄弱,抚育管理不够科学,竹林立竹度不高,质量参差不齐。
二产有待发力。多数企业产品附加值低,支撑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竹产业园发展不够,高精尖企业进驻数量少,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三产有待完善。竹生态旅游名气不大,竹子的景观观赏、生态养生、文化艺术内涵等方面开发挖掘不够。
竹林深处有诗篇
发展竹产业,咸宁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只要紧紧抓住“规划引领、提质增效,政策指导”三个关键,竹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生态增量、旅游增点、文化增色的主产业。
要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竹产业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到2025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计划达到100亿元,到2035年计划达到200亿元,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竹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区。
要坚持提质增效。将竹产业作为建设我市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加大竹产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与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
要强化政策指导。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要求,在产业选择、培训员工、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等产业发展“八要素”出台优惠指导政策,千方百计做优发展环境,提升企业开拓市场、做大做强的能力。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哲)
编辑:何凡
上一篇:
下一篇:
孟祥伟走访慰问教师代表和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