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扫码,转身进厂。”连日来,一辆辆“就业大篷车”奔跑在通城城乡,每到一处,县人社局招聘人员忙着发放企业用工招聘资料、张贴务工二维码,村民围着“就业大篷车”问个不停……
近年来,通城县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不断优化就业服务,创新招聘方式,构建企业用工保障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保障企业用工一个也不少,助推产业振兴。
百企送岗 返乡农民家门口就业
“我在江苏打工十几年,通过招聘会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岗位,薪资待遇差不多,还能顾到家。”6月10日,在“百企送岗助振兴”招聘会上,通城县关刀镇里港村吴铭欣找到了心仪岗位。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户多次反映“返岗难”问题。今年年初,通城县委、县政府专题部署,成立企业用工招工工作专班,春节期间召开“春风行动”线下招聘会11场,全县11场“春风行动”线下招聘会圆满完成,吸引了78家县域企业、6家咸宁高新区企业前来招聘,提供管理、技术、普工等就业岗位7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100余人。
同时,为解决就业问题,助力乡村振兴,通城县人社部门组建工作专班,与乡镇加强联系沟通,摸准各乡镇、社区、村组脱贫劳动力求职信息,出台就业扶持政策,组织企业定向投放岗位,召开10余场企业座谈会,争取到63家企业、商超、宾馆等用人企业,进一步推出“百企助振兴”招聘活动。
6月以来,人社部门组织的百企送岗活动陆续在通城县10多个乡镇举行,共提供普工岗位1375个、管理技术岗位286个,招聘涉及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信息电子等多个行业,对达成求职意向的脱贫人员,乘专车前往企业进行实地参观。截至目前,现场应聘人员千余人,达成就业意向近300人。
院校协作 “订单输送”稳就业
4月29日,三赢兴科技公司科研室内,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吴慕楚正小心翼翼地检测一根头发丝大小的通讯线。
一直以来,高校专技人才是企业的稀缺资源。通城县先后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教集团等大专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柔性引进100多名专家教授,帮助平安电工等6家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福人药业等4家企业建立博士后基地。建成省、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瀛通电子、三赢兴科技、平安电工建成“厂中校”。
去年寒假,30多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通城籍学子回到家乡,参加通城县举办的“隽才归巢 智汇通城”高校学子家乡行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不禁感慨家乡有人才家园这样的人才服务平台,也真实了解到通城同样有很多薪酬高、环境优的优质企业,这让我对回乡就业创业有了新期待,我会向身边同学宣传推介,当好家乡的宣传员。”华中科技大学大三学生黎雄涛说。
如今,“隽才归巢 智汇通城”高校学子家乡行活动已成为该县人才回归工程的常规活动。该县每年利用寒暑假之际,组织通城籍高校学子回乡参观,向其讲解人才安居政策,带其感受人才发展环境,为更多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做好前期铺垫。
近三年,通城引进电子商务、规划设计、金融、电子信息、中医药、临床医学等紧缺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1000余人,吸引大学生来隽实习实训2946人,发放实习实训补贴475万元。
保障用工 多手段化解“招工难”
“今年来,我们公司订单大幅增加,现在面临的就是招不到足够的工人。”4月20日,在通城县2022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不少企业提出“招工难”问题。
今年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谋发展,通城县组织39名县领导和52家县直单位对口包保,开展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覆盖全县139家“四上”企业。
针对企业反映的“招工难”问题,该县以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依托,在村组聘任招工信息员,发动村组干部帮助宣传招工信息,形成覆盖城乡的招工信息网络,开展“送岗下乡”“线上直播”促用工活动,提供岗位数近3000个。
针对阶段性、季节性缺工的企业采取奖励措施,按照招工数量,采用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发放用工补贴。
鼓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开展紧缺工种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积极组织本省高校毕业生来通城县开展实习实训、上岗实践,阶段性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用工缺口。指导本县中职学校开设适合本地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采取订单式培训,全员额上岗,鼓励毕业学生留在本地企业就业。
同时,该县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先后与武汉、深圳新达等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并组织他们到通城实地考察,与用工企业供需见面,合作洽谈,现场签约,先后引进700余人次。
“让返乡农民就近实现就业,让外来工精准就业,保障企业用工一个也不少,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城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修伟说。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珊珊 特约记者 付婧烨 )
编辑:胡少鹏
上一篇:
赤壁城乡一体化工程为城乡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下一篇:
巧打时间差看病少排队 让群众看病不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