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赈”心铺实幸福路 —— 通城马港镇丁仙村以工代赈项目探访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4-03-14 08:57

“整个项目吸附118名村民务工投劳,为村民发放劳务报酬105万元,村集体因此增收10万元。”

日前,记者在通城县马港镇采访时,镇党委书记陈志明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该镇丁仙村通村公路整修工程顺利收官,并且收获道路提档升级、村民就近务工、村集体经济壮大、村里发展后劲增强等多重效果。

整修一条山村公路,何以实现多赢局面?

“这是以工代赈示范项目,用好了以工代赈这个好政策好方法。”陈志明一语道破。

坚守“赈”的初心:

最大限度吸纳村民投工投劳,实现就业增收

白云掩映下的麦窝山若隐若现,陡壁上凿出的一条“天路”,宛如白色的“哈达”环绕山崖间。世世代代的丁仙人居住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丁仙村是马港镇最南端的一个行政村,与湖南省平江县黄泥湾村交界。

“既是通村公路,也是出省通道。”说起道路改造前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国一肚子苦水:因年久失修和山洪冲刷,自丁仙桥起至湖南界的4.8公里水泥路成了搓板路,塌陷、破裂、断头不一而足,严重影响两省村民的出行和产业发展。

拥有一条走出大山的好路,成了世代丁仙人的迫切心愿。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去年6月,经县发改局、马港镇全力争取,丁仙村通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获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并被列入当年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项目。

项目总投资42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3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20万元。

众所周知,以工代赈项目由政府投资,受赈济者参加建设获得劳务报酬,是一项托底民生的扶持政策。

“以工代赈项目,对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当地群众务工的人数和收益,都有严格规定。”陈志明坦言,因限制条件多、实施过程繁琐、后期审计风险高等原因,此类项目一度成为“烫手山芋”,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不愿接、不敢接。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烫手山芋”不烫手?

“工程只是手段,赈济才是目的。”陈志明告诉记者,通过认真研究文件精神,马港镇党委政府找出破解之道:坚守“赈”的初心,最大限度吸纳当地村民参与,让村民通过出工出劳获得劳务报酬、增加收入。

七组村民游庆平以前在广东打工,因年纪大这两年留守在家。项目一开工,他就报名到工地打零工。

“搬石头、搅拌混凝土,是我的拿手活。”游庆平说,在家门口帮忙修路,既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再说,路修好了我们自己也受益。“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事儿呢!”

“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分管该项目的镇党委副书记乐文刚告诉记者,坚守“赈”的初心,尽量让村民务工增收得实惠,大家的积极性格外高。

“技工300块钱一天,小工200块钱一天。”李伟国清楚记得,高峰期,一天有四五十人同时在路上劳动。“真的是热火朝天”。

放大“赈”的效能:

既让群众投工投劳“富口袋”,更让群众转变思想“富脑袋”

别人眼里的“烫手山芋”,为何在丁仙村成了“香饽饽”,受到村民追捧?

“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干,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复盘丁仙村以工代赈项目顺利实施的全过程,陈志明认为,关键是坚持用共同缔造的理念方法,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放大“赈”的效能,转变了村民认识,形成了发展合力。 

在具体操作上,丁仙村探索出一套“两议两公开”模式——凡是涉及以工代赈的事项,必须经过村两委商议、村民党员代表大会决议;决议结果全部公开、实施过程全程公开。

为防止包工头、中间商赚差价,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出一个办法,组建自己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丁仙村酬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由该公司作为施工单位,负责施工人员组织、安全管理、劳务统计和报酬发放等工作。公司盈利归村集体所有,用来发展村公共事业、“反哺”村民。

“两议两公开”公正透明,很快得到热烈响应:

路面从以前的3.5米拓宽到5.5米,需要占用土地的,没有一户村民提出补偿要求;

砌筑路基、护坡,需要占用林地山坡的,村民主动提前砍掉竹木、移走油茶等经济作物,绝不耽误施工。

6组村民吴忠义已83岁高龄,老伴金月娥76岁。看着大家都在为修路的事出工出力,老两口也不甘落后。干不动重活,就帮忙砍除路边树枝、清理边沟淤泥、打扫路面卫生。

69岁的原支书吴石兵,不但自己无偿让出山林、投工投劳,还动员儿子儿媳加入。

“这是给我们自己修路,给子孙后代修路。路修好了,大家出行、搞产业、做生意都方便,无条件支持。”记者采访时,村民们说得最多的是这句话。

“以‘工’的方式代替直接赈济,是为激励大家丢掉等、靠、要的思想,实现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乐文刚用一组数字,直观显示以工代赈的效果:

至整个工程结束,沿路30余户村民免费让出山林、土地20多亩,项目没有花一分钱的补偿费;

村民主动提供自家的拖拉机、小货车、模板等施工设备,砂石料就地取材,大大节约了成本;

项目先后吸引118名村民参加务工,总计投劳4395个;共为村民发放劳务报酬105万元,占中央专项资金的35%,比验收指标要求高出5个百分点。

蓄积“振”的力量:

办好以工代赈“小项目”,撬动乡村振兴“大潜能”

“看到家乡的路修得越来越好,回家创业的心更迫切也更坚定了。”村民吴浩威长年在外上班,家里老人需照顾,想回乡发展又碍于交通不便,一直没下决心。     

“现在路修好了,发展机会多了。”吴浩威准备在家种药材、搞农家乐。

“以前家里的油茶、楠竹不好卖出去,外面老板不愿意进山收,自己送过去,豆腐都盘成了肉价。”种植大户吴任雄终于释怀:现在好了,路还没修完,平江那边已有几家企业下了订单。

路美民心畅,路通百业兴。随着“断头路”成功变身“幸福路”,丁仙村驶入振兴发展“快车道”:

除村民以工代赈增收105万元,作为施工单位的丁仙村酬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为村集体赚回10万元,村里的家底更厚实了;

油茶、楠竹、中药材等出山将不再艰难,村里产业振兴的路子更多了。

人心齐,泰山移。李伟国说,现在村民们的精气神上来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拧成了一股绳,各项工作更好开展,发展后劲更足了。 

以工代赈“小项目”,激发乡村振兴“大潜能”。

陈志明告诉记者,2024年,马港镇准备把丁仙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镇各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施工单位”全覆盖,一方面可以带动村级经济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转变群众观念,充分凝聚人心和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内生动力。(记者 饶敏 姜明助 丁伟 通讯员 胡浩)


编辑:何凡

上一篇: 咸宁市领导调研督导食品安全工作时要求切实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下一篇: 咸宁高新区做优“软环境” 做强“硬支撑”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